首頁 古文典籍 論衡

指瑞篇

【題解】

本篇主要論述鳳凰、騏驎等符瑞是如何產生的。其大旨是要確定符瑞的含意以及它與聖人之間的關系。

漢代俗儒認為符瑞是“天使之所為”,把作為符瑞的動物說成是有知的,能自覺執行上天賦予的使命,“中國有道則來,無道則隱”。王充則認為,符瑞是“和氣”所產生的,是自然存在的“常有之物”,它們具體象征什麽,完全在于人的解釋。符瑞與人間吉事相遇,是因為它們同時存在,又正巧碰到一起,並非是上天有意安排的。王充肯定符瑞是存在的,並認為符瑞是一種具有道德屬性的東西,“仁聖之物至,天下將為仁聖之行”,符瑞和聖人相遇,“猶吉命之人逢吉祥”。這些觀點互相矛盾,使他又陷入了困境中。

【原文】

51·1儒者說鳳皇、騏驎為聖王來,以為鳳皇、騏驎仁聖禽也(1)。思慮深,避害遠,中國有道則來(2),無道則隱。稱鳳皇、騏驎之仁知者(3),欲以褒聖人也(4)。非聖人之德,不能致鳳皇、騏驎,此言妄也。夫鳳皇、騏驎聖,聖人亦聖。聖人恓恓憂世(5),鳳皇、騏驎亦宜率教(6)。聖人遊于世間,鳳皇、騏驎亦宜與鳥獸會,何故遠去中國,處于邊外?豈聖人濁(7),鳳皇、騏驎清哉?何其聖德俱而操不同也?

【注解】

(1)仁聖:《大雅·卷阿》毛傳:“鳳皇,靈鳥,仁瑞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者,仁獸也。”《說文》同。禽:古文中,禽、獸通言不加區別。

(2)中國:參見16·11註(3)。有道則來:《公羊傳·哀公十四年》:“麟非中國之獸也,有王者則至,無王者則不至。”《楚辭·惜誓》王註:“麒麟,仁智之獸,遠見避害,常藏不見,不聖德之君,乃肯來出。”

(3)知(hì智):通“智”。

(4)褒(bāo包):頌揚。

(5)恓恓(xī西):同“棲棲”,形容不安定的樣子。這裏指東奔西走,日夜操勞。

(6)率:遵循,順從。率教:遵循聖人的教化,按聖人的樣子去做。

(7)濁:混濁。這裏指道德不清高。

【譯文】

俗儒說鳳凰、麒麟是為聖人而出現的,認為鳳凰、麒麟是仁聖的禽獸。

它們思慮深遠,遠避禍害,中國政治清明就出現,政治昏暗就隱藏不出。稱頌鳳凰、麒麟如此仁智,是想用它們來頌揚聖人。因為不具備聖人的道德,就不能招來鳳凰、麒麟,這種說法是荒謬的。鳳凰、麒麟仁聖,聖人也仁聖。聖人忙碌不安為天下操心,鳳凰、麒麟也應當遵循聖人的教化去做。聖人在人世間來往,鳳凰、麒麟也應當與鳥獸聚集在一起。為什麽要遠遠離開中國,處在邊遠地區呢?難道是聖人的道德不高尚,鳳凰、麒麟的道德清高嗎?為什麽它們的品德如此相同而行為卻又如此不同呢?

【原文】

51·2如以聖人者當隱乎(1),十二聖宜隱(2);如以聖者當見(3),鳳、驎亦宜見。如以仁聖之禽,思慮深,避害遠,則文王拘于羑裏(4),孔子厄于陳、蔡(5),非也。文王、孔子,仁聖之人,憂世憫民,不圖利害,故其有仁聖之知,遭拘厄之患。凡人操行,能修身正節,不能禁人加非于己。案人操行,莫能過聖人,聖人不能自免于厄,而鳳、驎獨能自全于世,是鳥獸之操賢于聖人也。

【注解】

(1)乎:在此表停頓語氣。

(2)十二聖:參見15·6註(2)。

(3)見(xiàn現):同“現”。出現。下句“見”字同此。

(4)羑(yǒu有)裏:參見2·4註(11)。

(5)厄(è餓):困窮,遭難。厄于陳、蔡:參見1.3註(2)“絕糧陳蔡”條。

【譯文】

如果認為聖人應當隱藏,那麽十二聖就應當隱藏起來;如果認為聖人應當出現,那麽鳳凰、麒麟也就應當出現。如果認為它們是仁聖的禽獸,思慮深遠,應該遠避禍害,那麽周文王被拘禁在羑裏,孔子在陳國、蔡國間遭難,就不對了。周文王和孔子,都是仁聖的人,操心天下愛惜百姓,不計較個人得失,所以他們具有仁聖的才智,才遭受拘禁困窮的禍患。凡個人進行修養,能夠修養身心端正節操,卻不能夠阻止別人把非議加在自己的頭上。考察人的道德行為,誰也超不過聖人,聖人都不能使自己免受災難,而鳳凰、麒麟偏偏能自我保全在世上,這樣說來,鳥獸的操行比聖人的還要好了。

【原文】

51·3且鳥獸之知,不與人通,何以能知國有道與無道也?人同性類,好惡均等,尚不相知,鳥獸與人異性,何能知之?人不能知鳥獸,鳥獸亦不能知人,兩不能相知,鳥獸為愚于人,何以反能知之?儒者鹹稱鳳皇之德(1),欲以表明王之治,反令人有不及鳥獸,論事過情,使實不著。且鳳、驎豈獨為聖王至哉?孝宣皇帝之時,鳳皇五至,騏驎一至,神雀、黃龍、甘露、醴泉,莫不畢見,故有五鳳、神雀、甘露、黃龍之紀(2)。使鳳、驎審為聖王見,則孝宣皇帝聖人也;如孝宣帝非聖,則鳳、驎為賢來也。為賢來,則儒者稱鳳皇、騏驎,失其實也。鳳皇、騏驎為堯、舜來,亦為宣帝來矣。夫如是,為聖且賢也(3)。儒者說聖太隆(4),則論鳳、驎亦過其實。

【注解】

(1)鹹:都。

(2)五鳳、神雀、甘露、黃龍:都是漢宣帝劉詢的年號。按:神雀,應為神爵。順序應是神爵、五鳳、甘露、黃龍,年限是前61~前49年。《文選·兩都賦序》:“神雀、五鳳、甘露、黃龍之瑞,以為年紀。”紀:紀年,年號。

(3)按句例,“且”字下當有“為”字。

(4)隆:過分。

【譯文】

鳥獸的思想,不與人相通,憑什麽能知道中國政治的好壞呢?人與人的稟性和種類是相同的,好惡也是相等的,尚且不能相互了解,鳥獸與人的稟性不同,怎麽能夠了解人呢?人不能了解鳥獸,鳥獸也不能了解人,兩方面互相不了解,鳥獸比人愚蠢,為什麽反而能夠了解人呢?俗儒都稱贊鳳凰的品德,想用它來表彰聖王的統治,反而使人有聖王不及鳥獸的感覺,論事超過實情,反而使實情不明顯了。而且鳳凰、麒麟難道是單為聖王才出現的嗎?孝宣皇帝的時候,鳳凰五次出現,麒麟一次出現,神雀、黃龍、甘露、醴泉,全都出現過,所以才有五鳳、神雀、甘露、黃龍這些年號。假如鳳凰、麒麟確實是為了聖王而出現的,那麽孝宣皇帝也是聖人了;如果孝宣皇帝不是聖人,那麽鳳凰、麒麟是為賢人而出現的了。鳳、麟為賢人而出現,那麽俗儒稱贊鳳凰、麒麟,就失去它的實際意義了。鳳凰、麒麟為堯、舜而出現,同樣也為孝宣皇帝而出現。如此說來,鳳凰、麒麟既為聖王出現也為賢人而出現。俗儒頌揚聖人太過分,而稱贊鳳凰、麒麟也言過其實了。

【原文】

51·4《春秋》曰:“西狩獲死驎(1),人以示孔子。孔子曰:‘孰為來哉(2)!孰為來哉!’反袂拭面(3),泣涕沾襟(4)。”儒者說之(5),以為天以驎命孔子,孔子不王之聖也。夫驎為聖王來,孔子自以不王,而時王、魯君無感驎之德(6),怪其來而不知所為,故曰:“孰為來哉!孰為來哉!”知其不為治平而至,為己道窮而來,望絕心感,故涕泣沾襟。以孔子言“孰為來哉”,知驎為聖王來也。

【注解】

(1)西:魯國西部。狩(shòu受):狩獵。獲死驎:參見50·1註(2)。臧氏《經義雜記》十六曰,今三傳本無“死”字。

(2)孰(shú熟):誰。

(3)袂(mèi妹):衣袖。拭(shì士):擦。

(4)引文參見《公羊傳·哀公十四年》。“泣涕沾襟”作“涕沾袍”。

(5)說:解釋。

(6)時王:指東周君王。魯君:指魯哀公。

【譯文】

《春秋》上說:“有人在魯國西部打獵,獲得一頭死麒麟,有人把這件事告訴了孔子。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啊!它為誰而來啊!’把袖口翻過來擦臉,淚水打濕了衣襟。”俗儒解釋這件事,認為是上天用麒麟來授命于孔子,因為孔子是沒有當君王的聖人。麒麟是為聖王出現的,孔子因為自己不是君王,而當時的周王和魯君又都沒有能感召麒麟的德行,對麒麟的出現感到奇怪而不知道它為什麽會出現,所以就說“它為誰而來啊!它為誰而來啊!”孔子知道它不是為政治賢明而出現,是為自己到了窮途末路而出現,希望破滅內心傷感,因此淚水打濕了衣襟。從孔子說“它為誰而來啊”這句話,可知麒麟是為聖王而出現的。

【原文】

51·5曰(1):前孔子之時,世儒已傳此說。孔子聞此說而希見其物也,見驎之至,怪所為來。實者,驎至無所為來,常有之物也。行邁魯澤之中(2),而魯國見其物遭獲之也。孔子見驎之獲,獲而又死,則自比于驎,自謂道絕不復行,將為小人所徯獲也(3)。故孔子見驎而自泣者,據其見得而死也,非據其本所為來也。然則驎之至也,自與獸會聚也;其死,人殺之也。使驎有知,為聖王來,時無聖王,何為來乎?思慮深,避害遠,何故為魯所獲殺乎?夫以時無聖王而驎至,知不為聖王來也;為魯所獲殺,知其避害不能遠也。聖獸不能自免于難,聖人亦不能自免于禍。禍難之事,聖者所不能避,而雲鳳、驎思慮深,避害遠,妄也。

【注解】

(1)曰:這裏指王充說。

(2)邁:經過。

(3)徯(xì細):通“系”。用繩子捆綁。

【譯文】

我說:在孔子以前,俗儒已經流傳著關于麒麟是為聖王而出現的這種說法了,孔子聽見了這種傳說而又很少見到這種動物,所以見到麒麟出現,就奇怪它為什麽到來。實際上,麒麟出現是沒有任何目的的,它也是一種常見的動物。它行經魯國的草澤之中,魯國人見到這種動物,碰上就捕獲住它了。孔子看見麒麟被捕捉,捉到後又死了,就以麒麟自比,自認為治世的主張到了窮途末路不能再繼續施行,將會被小人所拘禁了。所以孔子見到麒麟而自己哭起來,是由于見到麒麟被捉住並且死了,並不是根據它原本是為什麽來而哭的。然而麒麟的出現,是它自己與獸類相聚會;它的死,是人殺了它。假如麒麟有神智,是為聖王而出現,當時並沒有聖王,它為什麽出現呢?它能思慮深邃,遠避禍害,為什麽會被魯國人捕獲而殺死呢?從當時沒有聖王而麒麟出現來看,可知麒麟不是為聖王而出現的;從它被魯國人捕獲殺死來看,可知它並不能遠遠地避開禍害。聖獸不能自免于災難,聖人也就不能自免于禍患。禍患災難的事件,聖者不能避開,而說鳳凰、麒麟能思慮深邃,遠避禍害,太荒誕了。

【原文】

51·6且鳳、驎非生外國也(1),中國有聖王乃來至也。生于中國,長于山林之間,性廉見希,人不得害也,則謂之思慮深,避害遠矣。生與聖王同時,行與治平相遇,世間謂之聖王之瑞,為聖來矣。剝巢破卵(2),鳳皇為之不翔;焚林而畋(3),漉池而漁(4),龜、龍為之不遊。鳳皇,龜、龍之類也,皆生中國,與人相近。巢剝卵破,屏竄不翔(5);林焚池漉,伏匿不遊。無遠去之文,何以知其在外國也?

【注解】

(1)外國:泛指邊遠地區。

(2)剝(pū撲):通“撲”。擊。

(3)畋(tián田):打獵。

(4)漉(lù鹿):使水幹涸。漉池:把池水放幹。漁:捕魚。

(5)屏(bǐng丙):隱。竄:匿。屏竄:躲避。

【譯文】

而且鳳凰、麒麟並不是產生在邊遠地區,中原有了聖王才來出現的。它們生于中原,長于山林之中,性情清高很少出現,人們不能夠傷害它們,就說它們思慮深遠,能遠避禍害了。它們與聖王同時產生,活動正與政治清明時期相遇,世上的人就說它們是聖王的祥瑞,是為了聖王才出現的。搗毀鳳凰巢,打破鳳凰卵,鳳凰因此會不飛翔;燒毀森林來打獵,放幹池水來打魚,龜、龍因此會不遊動。鳳凰,是龜、龍的同類,都產生在中原,與人相接近。巢被毀卵被打破,鳳凰就躲避起來不飛翔;林被焚燒池被放幹,龜、龍就隱藏起來不再遊動。並沒有它們遠遠離去的文字記載,怎麽知道它們存在于邊遠地區呢?

【原文】

51·7龜、龍、鳳皇(1),同一類也。希見不害,謂在外國,龜、龍希見,亦在外國矣。孝宣皇帝之時,鳳皇、騏驎、黃龍、神雀皆至。其至同時,則其性行相似類(2),則其生出宜同處矣。龍不生于外國,外國亦有龍;鳳、驎不生外國,外國亦有鳳、驎。然則中國亦有,未必外國之鳳、驎也。人見鳳、驎希見,則曰在外國,見遇太平,則曰為聖王來。

【注解】

(1)鳳皇:照上下文,疑為“鳳、驎”之誤。

(2)性行:本性和行為。

【譯文】

龜、龍、鳳凰、麒麟,同屬一類。鳳、麟很少出現不受傷害,就說它們存在于邊遠地區,龜、龍很少出現,也存在于邊遠地區了。孝宣皇帝的時候,鳳凰、麒麟、黃龍、神雀都出現。它們都同時出現,那麽它們的本性和行為是相同的,它們的產生和出沒也應當在同一個地區了。龍不產生于邊遠地區,邊遠地區也有龍;鳳凰、麒麟不產生在邊遠地區,邊遠地區也有鳳凰、麒麟。然而中原也有的鳳、麟,未必就是邊遠地區的鳳、麟。人們見鳳凰、麒麟很少出現,就說它們存在于邊遠地區,看到它們正巧在太平的時候出現,就說它們是為聖王而出現的。

【原文】

51·8夫鳳皇、騏驎之至也,猶醴泉之出、朱草之生也(1)。謂鳳皇在外國,聞有道而來,醴泉、朱草何知,而生于太平之時?醴泉、朱草,和氣所生(2),然則鳳凰、騏驎,亦和氣所生也。和氣生聖人,聖人生于衰世(3)。物生為瑞,人生為聖,同時俱然,時其長大(4),相逢遇矣。衰世亦有和氣,和氣時生聖人。聖人生于衰世,衰世亦時有鳳、驎也。孔子生于周之末世,騏驎見于魯之西澤。光武皇帝生于成、哀之際(5),鳳皇集于濟陽之地(6)。聖人聖物,生于盛、衰世(7)。聖王遭見聖物(8),猶吉命之人逢吉祥之類也,其實相遇,非相為出也。

【注解】

(1)朱草:參見12·3註(7)。

(2)和氣:參見12·3註(1)。

(3)據文意,此二句不當有,涉下文而衍。

(4)時:通“伺”,等待。

(5)光武皇帝:參見9·15註(1)。成:漢成帝。參見11·5註(8)。哀:漢哀帝。參見9·15註(9)。

(6)濟陽:古縣名。在今河南蘭考東北,漢光武帝在漢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出生在這裏。

(7)上文累言“衰世”,明此“盛”字衍。

(8)文句當為“聖王遭出,聖物遭見,見聖物,猶吉命之人逢吉祥之類也。”聖王聖物,兩相遭適,隻舉一端,非其意旨。舊校一有“出聖物遭”四字。

【譯文】

鳳凰,麒麟的出現,就和醴泉的出現、朱草的產生一樣。說鳳凰存在于邊遠地區,聽見中原的政治清明而出現,那麽醴泉、朱草知道什麽,怎麽會產生在太平的時候呢?醴泉、朱草,是由和氣所產生的,同樣,鳳凰、麒麟也是由和氣所產生的。事物產生就是祥瑞,人物產生就是聖人,同時產生本性相同,等到他們長大後,自然就相遇在一起了。衰世也有和氣,和氣有時也產生聖人。聖人在衰世產生,衰世中也不時會有鳳凰、麒麟出現。孔子出生在周代的末世,麒麟就在魯國的西部水澤中出現。漢光武帝出生在西漢成、哀之際,就有鳳凰在濟陽那個地方停落。聖人聖物,生于衰世。聖王恰好出生,聖物恰好出現,遇到聖物,好比有好命的人遇上吉祥之物一樣,他們實在是偶然碰在一起了,並不是互相為了對方才產生出來的。

【原文】

51·9夫鳳、驎之來,與白魚、赤烏之至(1),無以異也。魚遭自躍(2),王舟逢之;火偶為烏,王仰見之。非魚聞武王之德而入其舟,烏知周家當起集于王屋也(3)。謂鳳、驎為聖王來,是謂魚、烏為武王至也。王者受富貴之命,故其動出(4),見吉祥異物,見則謂之瑞。瑞有小大,各以所見定德薄厚。若夫白魚、赤烏,小物,小安之兆也;鳳凰、騏驎,大物,太平之象也。

【注解】

(1)白魚、赤烏:參見12·1註(2)。

(2)遭:恰逢,正好。

(3)周家:指周朝。王屋:武王住的房屋。

(4)動出:活動,外出。

【譯文】

鳳凰、麒麟的出現,與白魚、赤烏的出現一樣,並沒有什麽奇異。白魚正好自己往上跳,武王的船也正好碰上它;火偶然變成烏鴉,武王抬頭就看見了它。並不是白魚知道了武王的德行而跳入他的船中,赤烏知道周朝要興盛才在武王的屋頂上停落。說鳳凰、麒麟為聖王而出現,這就是說白魚、赤烏也是為武王才出現的了。當君王的人承受了富貴之命,所以他行動外出時總會看到些吉祥珍奇的東西,看見了就稱之為祥瑞。祥瑞之物有小有大,各人以見到的瑞物的大小來判斷它所象征的功德的大小。白魚、赤烏是小瑞物,是小安的征兆;鳳凰、麒麟是大瑞物,是天下太平的征兆。

【原文】

51·10故孔子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1),吾已矣夫(2)!”不見太平之象,自知不遇太平之時矣。且鳳皇、騏驎何以為太平之象?鳳皇、騏驎,仁聖之禽也(3)。仁聖之物至,天下將為仁聖之行矣。《尚書大傳》曰(4):“高宗祭成湯之廟(5),有雉升鼎耳而鳴(6)。高宗問祖乙(7),祖乙曰:‘遠方君子殆有至者(8),’”祖乙見雉有似君子之行,今從外來,則曰“遠方君子將有至者”矣。

【注解】

(1)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參見16·16註(2)、(3)。

(2)已:停止,完結。引文參見《論語·子罕》。

(3)禽:古文禽獸通用不別。

(4)《尚書大傳》:參見46·5註(1)。

(5)高宗:殷高宗武丁。參見4·4註(21)。成湯:參見1·2註(5)。之廟:《尚書大傳》無此二字。本書《異虛篇》亦無此二字。

(6)雉(hì志):野雞。鼎:參見5·5註(12)。耳:鼎兩旁的把手。鳴:當作“雊”。本書《異虛篇》、《太平御覽》九一七、《藝文類聚》九十引《尚書大傳》並作“雊”,《尚書序》亦作“雊”。雊(gòu夠):《說文》:“雊,雄雉鳴也。”

(7)祖乙:“乙”當作“己”。《藝文類聚》、《太平御覽》引《尚書大傳》並作“祖己”,《異虛篇》述此事,亦作“祖己”。作“祖乙”,乃形近之訛。下文“祖乙”同此。祖己:殷朝大臣。

【譯文

所以孔子說:“鳳鳥不飛來了,黃河也沒有圖出現,我這一生可能是完了。”孔子看不到太平盛世的征兆,自知遇不上天下太平的時候了。而且鳳凰、麒麟為什麽是太平盛世的征兆呢?因為鳳凰、麒麟是仁聖的禽獸。這種仁聖之物出現,象征著天下將要出現仁聖的教化了。《尚書大傳》上說:“殷高宗祭祀成湯的宗廟,有野雞飛到鼎的把手上鳴叫。高宗問祖己這預兆什麽,祖己回答說:‘遠方的君子大概有要來朝貢的。’”祖己看到野雞的性情具有和君子的操行相類似之處,現在又從外面飛來,就說“遠方的君子將有要來朝貢的”了。

【原文】

51·11夫鳳皇、騏驎猶雉也,其來之象,亦與雉同。孝武皇帝西巡狩(1),得白驎,一角而五趾(2),又有木,枝出復合于本(3)。武帝議問群臣,謁者終軍曰:“野禽並角,明同本也(4);眾枝內附,示無外也。如此瑞者,外國宜有降者。是若應,殆且有解編發、削左衽、襲冠帶而蒙化焉(5)。”其後數月,越地有降者(6),匈奴名王亦將數千人來降(7),竟如終軍之言。終軍之言,得瑞應之實矣。

【注解】

(1)孝武皇帝西巡狩:參見50·1註(9)。

(2)五趾:參見《講瑞篇》50·19註(5)。

(3)本:樹幹。

(4)明:表明,象征。明同本:象征天下統一。

(5)且:將。編發:把頭發編成辮子,這是當時少數民族的一種風俗。衽(rèn任):衣襟。左衽:衣襟向左開,這也是當時少數民族的一種風俗。襲:穿戴。帶:腰帶。襲冠帶:頭上戴帽子,腰間系帶子,這是當時中原地區的一種風俗。蒙化:接受教化。

(6)越地:漢代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

(7)匈奴:亦稱胡,漢代北方的少數民族。名王:匈奴有尊貴名號的王。《漢書·武帝紀》:“元狩二年夏,南越獻訓象、能言鳥。秋,匈奴昆邪王殺休屠王,並將其眾合四萬餘人來降。”此事距元年十月獲白麟僅幾個月。

【譯文】

鳳凰、麒麟同野雞一樣,它們出現時的征兆,也與野雞相同。漢武帝到西部巡狩,獲得一頭白麟,長有一隻角,每個蹄子上有五隻腳趾,又有一棵樹,樹枝長出來又合並到樹幹上。漢武帝詢問群臣,謁者終軍說:“野獸的角兩隻合並長成一隻,象征天下歸附西漢;所有的枝條內附樹幹,象征沒有背離的人。像這種祥瑞出現,邊遠地區應該有來歸附的人。這個祥瑞如果應驗的話,大概將會有解散發辮、改掉向左開襟的衣服,頭上戴帽,腰間系上帶子而來接受教化的人了。”說這話後的幾個月之內,越地就有來歸降的,匈奴的名王也率領數千人來歸降,竟然和終軍所說的符合。終軍所說的話,得到了祥瑞應驗的證實。

【原文】

51·12推此以況白魚、赤烏,猶此類也(1)。魚,木精(2);白者,殷之色也(3)。烏者,孝鳥(4);赤者,周之應氣也(5)。先得白魚,後得赤烏,殷之統絕(6),色移在周矣。據魚、烏之見,以佔武王,則知周之必得天下也。世見武王誅紂,出遇魚、烏,則謂天用魚、烏命使武王誅紂,事相似類,其實非也。

【注解】

(1)況:比擬。

(2)木:據倫明錄澀江校宋本應作“水”。《講瑞篇》:“山頂之溪,不通江湖,然而有魚,水精自為之也。”亦可證。

(3)色:服色。指一個王朝所崇尚的顏色,主要表現在帝王使用的車馬服飾、器物顏色上。按照陰陽五行說法,古時候改朝換代一定要易服色,表示新舊更替。殷之色:殷是“金德”,崇尚白色。

(4)孝鳥:古人認為幼烏能哺養老烏,所以稱烏為孝鳥。

(5)應:瑞應。周之應氣:此指周朝的服色。照陰陽五行說法,周朝是“火德”,崇尚紅色。

(6)統:國統,帝位。

【譯文】

用這種事實來推論白魚、赤烏的出現,仍然屬于這一類情況。魚,是水中精氣所生;白色是殷朝的服色。烏鴉是孝鳥;紅色是周朝的瑞應之氣。武王先得白魚,後得赤烏,殷朝世代相傳的國統已經斷絕,服色已經移到周朝崇尚的紅色上來了。根據白魚、赤鳥的出現,以此推測武王的命運,就知道周朝必然統治天下了。世人看到武王誅滅紂王,出行時遇上白魚、赤烏,就說上天用白魚、赤烏來授命武王誅滅紂王,事情有點相象,但實際上並不是這麽回事。

【原文】

51·13春秋之時(1),鸜鵒來巢(2),佔者以為凶。夫野鳥來巢,魯國之都且為丘墟(3),昭公之身且出奔也(4)。後昭公為季氏所攻(5),出奔于齊,死不歸魯。賈誼為長沙太傅(6),服鳥集舍(7),發書佔之(8),雲“服鳥入室,主人當去(9)”。其後,賈誼竟去(10)。野鳥雖殊,其佔不異。夫鳳、麟之來,與野鳥之巢,服鳥之集,無以異也。是鸜鵒之巢,服鳥之集,偶巢適集,佔者因其野澤之物,巢集城宮之內,則見魯國且凶、傳舍人不吉之瑞矣(11)。非鸜鵒、服鳥知二國禍將至,而故為之巢集也。

【注解】

(1)春秋之時:這裏具體指的是春秋末期魯昭公二十五年,即公元前517年。

(2)鸜鵒來巢:參見10·3註(6)、(8)。

(3)且:將。丘墟:廢墟。

(4)昭公:魯昭公。參見10·3註(9)。

(5)季氏:指魯國大夫季平子。參見29·15註(1)。

(6)賈誼:參見3·4註(8)。

(7)服鳥:即“鵩(fú付)鳥。參見48·5註(10)。集:停落。舍:房屋。

(8)發:開啟。書:指佔卜用的策數之書。

(9)去:離開。引文參見賈誼《鵩鳥賦》。

(10)竟去:指賈誼調離長沙國,改任漢文帝少子梁懷王太傅。

(11)傳舍:古時供來往行人居住的旅店、客舍。顏師古:“傳舍者,人所止息,前人已去,後人復來,轉相傳也。”傳舍人:這裏指賈誼。

【譯文】

春秋的時候,有鸜鵒飛到魯國來築巢,佔卜的人認為是凶兆。野鳥飛來築巢,預兆魯國的都城將要變成廢墟,魯昭公將要離開國土去逃難。後來,昭公被季氏所驅逐,逃難到齊國,至死也沒有回到魯國。賈誼任長沙王太傅時,服鳥停落在他的房舍上,他開啟策書佔卜這件事,書上說:“服鳥飛入房內,主人應當離去”。事後,賈誼果然離開長沙國了。野鳥的種類雖然不同,但佔卜的結果並沒有什麽兩樣。鳳凰、麒麟的出現,與野鳥的築巢,服鳥的停落,並沒有什麽不同。這些鸜鵒的築巢,服鳥的停落,隻是偶然來魯國搭窩和恰巧停在賈誼的屋頂上,佔卜的人因為它們是生長在野澤中的飛禽,築巢停落在都城宮室裏面,就看出魯國將有凶險、傳舍人不吉利的征兆了。並不是鸜鵒、服鳥知道長沙國和魯國的禍害將要發生,而故意為它們築巢停落表示預兆。

【原文】

51·14王者以天下為家。家人將有吉凶之事,而吉凶之兆豫見于人(1),知者佔之,則知吉凶將至,非吉凶之物有知,故為吉凶之人來也。猶蓍龜之有兆數矣(2)。龜兆蓍數,常有吉凶,吉人卜筮與吉相遇(3),凶人與凶相逢。非蓍龜神靈,知人吉凶,出兆見數以告之也(4)。虛居卜筮(5),前無過客,猶得吉凶。然則天地之間,常有吉凶,吉凶之物來至,自當與吉凶之人相逢遇矣。或言天使之所為也。夫巨大之天,使細小之物,音語不通,情指不達(6),何能使物?物亦不為天使,其來神怪,若天使之,則謂天使矣。

【注解】

(1)豫:通“預”。豫見:預先表現出來。

(2)蓍:參見40·1註(5)。龜:烏龜。古人用它的甲來佔卜。兆:參見41·12註(2)。數:參見41·12註(3)。

(3)筮(shì士):用蓍草算卦。

(4)出兆見數:顯出龜兆,出現蓍數。

(5)虛居:無事空坐在家裏。

(6)指:通“旨”。情指:思想感情。

【譯文】

做君王的人以天下為家。家裏人將要發生或吉或凶的事情,吉凶的征兆對人事先表現出來,有才智的人佔卜它,就知道吉凶將要到來,並不是吉凶之物事前有知,故意為吉凶之人而來的。好比蓍草有數,龜甲有兆一樣,龜兆蓍數預示的,經常有吉有凶,吉利的人去佔卜,正好碰上吉兆,不吉利的人去佔卜,正好遇到凶兆,並不是蓍草龜甲有神靈,知道人的吉凶,顯出龜兆出現蓍數用以告知人們。無事時空坐家中佔卜,面前沒有來求佔卜的客人,仍然會得出凶兆或吉兆。然而天地之間,經常有吉有凶,吉凶之物出現,自然應當跟吉凶之人相遇到一起了。有人說這是上天指使它們這麽做的。巨大無比的天,指使細小的東西,聲音言語不相通,思想感情無法表達,怎麽能支使吉凶之物呢?吉凶之物也不會被天所指使,它出現的神奇怪異,若是上天指使它的,那麽就可以說是上天指使的了。

【原文】

51·15夏後孔甲畋于首山(1)。夭雨晦冥(2),入于民家,主人方乳(3)。或曰:“後來,之子必大貴(4)。”或曰:“不勝(5),之子必有殃。”夫孔甲之入民室也,偶遭雨而蔭庇也(6),非知民家將生子,而其子必凶,為之至也。既至,人佔則有吉凶矣。夫吉凶之物見于王朝,若入民家(7),猶孔甲遭雨入民室也。孔甲不知其將生子,為之故到,謂鳳皇諸瑞有知,應吉而至,誤矣。

【注解】

(1)後:君王。孔甲:參見16·26註(12)。首山:古山名。傳說在今河南襄城南。

(2)晦冥(míng明):天色陰暗。

(3)乳:生孩子。

(4)之:這個。

(5)不勝:指初生的孩子承受不了君王來到家裏的這種福氣。

(6)蔭庇:隱蔽。這裏指躲雨。

(7)若:或者。

【譯文】

夏朝君王孔甲在首山打獵。下雨了天色陰暗,孔甲進入一位百姓家,這家主人正在生孩子。有人說:“君王到來,這個孩子將來必定會大富大貴。”也有人說:“不能承受這種福氣,這個孩子將來必有禍殃。”孔甲進入老百姓的家裏,是偶然遇雨而去躲雨,並不是知道老百姓家將要生孩子,而他家孩子將來必定有凶險,才為此到他家的。既來之後,人們加以預測就會出現吉凶兩種不同的說法了。吉凶之物在王朝中出現,或者進入老百姓家,好比孔甲遇雨進入百姓家一樣。孔甲不知道他家將要生小孩,而因為這個緣故才到他家的,說鳳凰等各種瑞物有預知,是應和吉祥而出現的,這就錯了。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