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論衡

卜筮篇

【題解】

佔卜算卦在東漢很流行,本篇專門論述卜筮問題。

王充針對“卜者問天,筮者問地”論述了他的“天道自然無為”的觀點,指出天能回答人提出的疑問純屬謊言。王充認為龜兆蓍數並不是天地對人的答復,即使人沒有任何疑慮,憑空去卜筮,“戲弄天地”,也同樣會得到兆數。這就證明“天地審告報,蓍龜真神靈”全是無稽之談。

但王充也認為“卜筮非不可用”,他從自然命定論的觀點出發,認為“善人”卜筮總會碰巧得吉兆,“惡人”總會碰巧得凶兆。因此,他宣稱卜筮還是能反映事情的吉凶的,有時之所以不靈驗,隻是由于佔卜人對卦象所預示的吉凶判斷錯了,“吉凶失實者,佔不巧工也”。

【原文】

71·1俗信卜筮,謂卜者問天,筮者問地,蓍神龜靈,兆數報應,故舍人議而就卜筮,違可否而信吉凶。其意謂天地審告報,蓍龜真神靈也。如實論之,卜筮不問天地,蓍龜未必神靈。有神靈,問天地,俗儒所言也。

【注解】

卜:用龜甲佔卜吉凶。筮(shì士):用蓍(shī師)草算卦。《白虎通德論·蓍龜》:“龜曰卜,蓍曰筮。何卜?赴也,火暴見兆也。筮也者,信也,見其卦也。”蓍:蓍草。參見40·1註。蓍神龜靈:《周易·系辭》:“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亶亶者,莫大乎蓍龜。”

兆:參見41·12註。數:參見41·12註。

【譯文】

世俗迷信卜筮,認為卜是向天問疑,筮是向地問疑,蓍草和龜甲都很神靈,龜兆和蓍數就是天地對佔卜者提問的答復,因此遇事便不和人商議而去佔卜算卦,違反事情是否可行的道理而去迷信吉凶之說。人們內心認為天地確實會給予答復,蓍草和龜甲真是很神靈的。按照實情論述此事,卜筮並不能問天地,蓍草和龜甲不一定那麽神靈。說它們有神靈,能向天地提問,這是俗儒的說法。

【原文】

71·2何以明之?子路問孔子曰:“豬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葦藁芼可以得數,何必以蓍龜?”孔子曰:“不然,蓋取其名也。夫蓍之為言,耆也;龜之為言,舊也。明狐疑之事,當問耆舊也。”由此言之,蓍不神,龜不靈,蓋取其名,未必有實也。無其實,則知其無神靈;無神靈,則知不問天地也。

【注解】

子路:參見8·3註(15)。

豬肩羊膊:豬羊的肩胛骨。按:1954年,鄭州二裏岡殷墟遺址出土有卜用甲骨,經古脊椎動物研究室鑒定,有些是豬和羊的肩胛骨。此外輝縣琉璃閣出土,也有些豬骨卜辭,就此可證《論衡》所引子路之言是有依據的。

雚(huán環):即“萑”,蘆一類的植物。幼小時叫蒹,長成後稱萑。葦:蘆葦。《本草綱目:草部四》毛萇詩疏雲:“葦之初生曰葭,未秀曰蘆,長成曰葦。”藁(gǎo槁):多年生草本,亦稱西芎、撫芎。芼(máo毛):通“茅”。草名。

蓍(qí其):老,生存時間長。

舊:年代久遠。“舊”和“龜”古音相近。《禮記·曲禮上》疏引劉向曰:“蓍之言耆,龜之言久。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以其長久,故能辯吉凶也。”

【譯文】

用什麽來證明這一點呢?子路問孔子說:“豬羊的肩胛骨灼後同樣可以得到兆,用雚葦藁芼這些草同樣可以得到數,為什麽一定要用蓍草和龜甲呢?”孔子說:“不是這樣,大概隻是取蓍和龜這兩個名字的含義吧。稱之為蓍,是指生存時間長;稱之為龜,是指年代久遠。要辯明疑惑不定的事情,應該請教年歲大、有經歷的人。”由此說來,蓍草並不神,龜甲也不靈,這隻是取它們的名,不一定有其實。沒有其實,就說明它們沒有神靈;沒有神靈,可見用龜蓍佔卜並不是向天地問吉凶。

【原文】

71·3且天地口耳何在,而得問之?天與人同道,欲知天,以人事。相問,不自對見其人,親問其意,意不可知。欲問天,天高,耳與人相遠。如天無耳,非形體也。非形體,則氣也。氣若雲霧,何能告人?蓍以問地,地有形體,與人無異。問人不近耳,則人不聞;人不聞,則口不告人。夫言問天,則天為氣,不能為兆;問地,則地耳遠,不聞人言。信謂天地告報人者,何據見哉?

【譯文】

況且天地的口耳在哪裏,而能夠問它們呢?自然和人事是同一個道理,想要了解天,根據人事就可以知道,相互提問,如不親自當面看見對方,親自問對方的意見,那麽對方的意見就沒法了解。想問天,天很高,天的耳與人相距很遠。如果天沒有耳,天就沒有形體。沒有形體,那就是氣。氣像雲霧一樣,怎麽能答復人呢?蓍草是用來問地的,地有形體,與人沒有差異。向人提問,不靠近耳朵,人就聽不見:人聽不見,口就不會回答人。說問天,天隻是一種氣,不能使龜甲產生兆象;說問地,地的耳朵很遙遠,聽不見人的提問。確實認為天地會答復人的提問,有什麽根據呢?

【原文】

71·4人在天地之間,猶蟣虱之著人身也。如蟣虱欲知人意,鳴人耳傍,人猶不聞。何則?小大不均,音語不通也。今以微小之人,問巨大天地,安能通其聲音?天地安能知其旨意?或曰:“人懷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在形體之中,神明是矣。人將卜筮,告令蓍龜,則神以耳聞口言。若己思念,神明從胸腹之中聞知其旨,故鑽龜揲蓍,兆見數著。”

【注解】

蟣(jǐ幾):虱卵。

鑽龜:指把龜甲鑽薄以便灼龜甲佔卜。揲(shé蛇):古代用蓍草算卦時,按規定的數目和程式將蓍草分成若幹份叫“揲”。

【譯文】

人在天地之間,如同蟣虱附著在人身上一樣。如果蟣虱想了解人的心意,它們在人的耳邊鳴叫,人仍然聽不見。為什麽呢?因為蟣虱和人小大不同,聲音語言不通。現在用微小的人,去問巨大的天地,他們的聲音怎麽能相通呢?天地怎麽能知道人的旨意呢?有人說:“人懷有天地之氣,天地之氣在人的形體之中,這就是神了。人將要進行卜筮,告知蓍草龜甲,神就用耳聽口言。如果自己思念,神就從胸腹之中了解人的心意。所以鑽薄龜甲揲分蓍草,兆象出現數位也明確。”

【原文】

71·5夫人用神思慮,思慮不決,故問蓍龜。蓍龜兆數,與意相應,則是神可謂明告之矣。時或意以為可,兆數不吉;或兆數則吉,意以為凶。夫思慮者,己之神也;為兆數者,亦己之神也。一身之神,在胸中為思慮,在胸外為兆數,猶人入戶而坐,出門而行也。行坐不異意,出入不易情。如神明為兆數,不宜與思慮異。

【注解】

則是:當作“是則”。“神”字當在“明”字上,于義方妥。

【譯文】

人用精神進行考慮,經考慮無法決定,所以就求問蓍龜。蓍龜表現出的兆數,與人的心意相吻合,就可以認為這是神明答復的了。有時自己的心意認為可行,而兆數又不吉利;有時兆數就算吉利,而自己的心意又認為是凶。所謂思慮,就是自己的心神;所謂兆數,也是自己的心神。同一個身體的神,在胸中就是思慮,在胸外就是兆數,就同人進屋坐下,出門行走一樣。或行或坐不會和自己的心意不一致,或出或入也不會違背自己的心意。如果兆數是由神明形成的,就不應該和思慮有什麽不同。

【原文】

71·6天地有體,故能搖動。搖動有,生之類也。生,則與人同矣。

問生人者須以生人,乃能相報。如使死人問生人,則必不能相答。今天地生而蓍龜死,以死問生,安能得報?枯龜之骨,死蓍之莖,問生之天地,世人謂之天地報應,誤矣。

【注解】

有:據遞修本當作“者”。

【譯文】

天地有形體,所以能運動。能運動的,都是活的東西。天地既然是活的,那就與人相同了。問活人必須用活人,才能得到回答。如果讓死人問活人,那就一定不能互相應答。現在天地是活的而蓍龜是死的,通過死的龜甲、蓍莖去問活的天地,怎麽能得到回答呢?用枯龜的骨,死蓍的莖,去問活著的天地,世人認為天地會答復,這就錯了。

【原文】

71·7如蓍龜為若版牘,兆數為若書字,象類人君出教令乎?則天地口耳何在,而有教令?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不言,則亦不聽人之言。天道稱自然無為,今人問天地,天地報應,是自然之有為以應人也。案《易》之文,觀揲蓍之法,二分以象天地,四揲以象四時,歸奇于扐,以象閏月。以象類相法,以立卦數耳,豈雲天地合報人哉?

【注解】

版牘(dú獨):泛指古代寫字用的木片。

引文參見《論語·陽貨》。

“二分以象天地”四句:《周易·系辭上》:“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為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歸之于扐以象閏。”大意是說,易卦推演的大數是五十,但是隻用四十九根策(蓍莖),有一根不用,象征太極。將四十九根策,任意分為兩部分以象征天、地兩儀。從放置于上方(象征天)的那一部分策中抽出一根,豎置于兩部分策之間,以象征天、地、人三極,再將上方的策每四根一組分數,以象征四季,將餘下的策放在豎掛著策的左邊,以象征閏月。奇(jī機):餘數,零頭。扐(1è勒):手指縫。高享說:疑借為“肋”。此處指所豎置的蓍草兩旁。合:據遞修本應作“告”。

【譯文】

如果說蓍龜有如版牘,兆數有如文字,就像君王發布命令一樣嗎?天地的口耳在何處,而能發布命令呢?孔子說:“天說過什麽呢?但四季照常運行,萬物照常生長。”天不言語,那麽也就不聽人的言語。天道崇尚自然無為,現在人去問天地,天地有答復,這就成了自然有意識地答復卜筮者了。考察《周易》上的文字,看它所載的用蓍草算卦的方法,是將蓍草分成兩部分以象征天地,四根四根的分數以象征四季,所剩的餘數放在旁邊,以象征閏月。這是用類似的事物相互仿效,以此確定構成卦象的數位罷了,哪裏是說天地真會答復卜筮的人呢?

【原文】

71·8人道,相問則對,不問不應。無求,空扣人之門;無問,虛辨人之前,則主人笑而不應,或怒而不對。試使卜筮之人空鑽龜而卜,虛揲蓍而筮,戲弄天地,亦得兆數,天地妄應乎?又試使人罵天而卜,毆地而筮,無道至甚,亦得兆數。苟謂兆數天地之神,何不滅其火,灼其手,振其指而亂其數,使之身體疾痛,血氣湊踴?而猶為之見兆出數,何天地之不憚勞,用心不惡也?由此言之,卜筮不問天地,兆數非天地之報,明矣。

【注解】

辨:通“辯”。

踴:據遞修本當作“涌”。血氣湊涌:指由于劇烈的疼痛,使面部充血,青筋暴露。

【譯文】

人事的道理,互相提問則回答,不問就不回答,沒有所求,平白無故地敲別人家的門,不提出問題,毫無目的地在別人的面前空辯,那麽主人或者隻笑不答應,或者生氣而不回答。假如讓卜筮的人平白無故地鑽薄龜甲而卜問,毫無目的地擺弄蓍草來算卦,對天地進行戲弄,也會得到兆數,難道天地在胡亂答復嗎?假如又讓人咒罵天而佔卜,敲打地而算卦,無理至極,也會得到兆數。如果說兆數是天地神靈的表現,為什麽不滅掉他灼龜的火,燒他的手,使算卦人的手發抖而擾亂他求得的數位,讓他身體生病疼痛,血氣積聚噴涌呢?反而還為佔卜的人顯示兆數,為什麽天地不怕辛勞,用心如此善良呢?據此說來,卜筮不能問天地,兆數也不是天地的答復,是很明白的了。

【原文】

71·9然則卜筮亦必有吉凶。論者或謂隨人善惡之行也,猶瑞應應善而至,災異隨惡而到。治之善惡,善惡所致也,疑非天地故應之也。吉人鑽龜,輒從善兆;凶人揲蓍,輒得逆數。何以明之?紂,至惡之君也。當時災異繁多,七十卜而皆凶。故祖伊曰:“格人元龜,罔敢知吉。”賢者不舉,大龜不兆,災變亟至,周武受命。高祖龍興,天人並佑,奇怪既多,豐、沛子弟,卜之又吉。故吉人之體,所致無不良;凶人之起,所招無不醜。

【注解】

紂:參見1·2註。

祖伊:參見27·15註。

格人:能知天地吉凶的至人、賢人。元龜:大龜板。古人認為龜愈大佔卜愈靈驗。《史記·殷本紀》集解:“元龜,大龜也,長尺二寸。”

引文參見《尚書·西伯戡黎》。

周武:周武王。參見1·4註。受命:指接受“天命”而當君王。

高祖:漢高祖劉邦。參見3·4註(11)。龍興:古代稱天子為龍,把帝王建立新王朝最初的活動叫“龍興”。

豐:豐邑。秦時屬沛縣,在今江蘇豐縣。沛:沛縣。在今江蘇沛縣。豐沛:這裏是劉邦出生、早年活動及開始起義的地方。

卜之又吉:指沛地百姓擁護劉邦起義前曾佔卜得吉兆。參見《史記·高祖本紀》。體:佔卜時的卦兆,此指佔卜。

【譯文】

然而卜筮也一定會表示出吉凶。有些發議論的人說卜筮的吉凶是隨人們行為的善惡而相應出現的,如同祥瑞應和善行而出現,災異隨著惡行而到來一樣。國家治理的好壞,相應招致祥瑞或災異,懷疑這不是天地有意應和的。吉人鑽薄龜甲卜問,吉兆往往隨著出現;惡人揲蓍算卦,往往得到不吉利的筮數。用什麽來證明這一點呢?殷紂王,是極凶惡的君王,他在位時災異一個接一個,他佔卜了七十次都是凶兆。所以祖伊說:“賢人和大龜板,都覺察不出一點吉兆。”賢人不稱贊,大龜板不顯現吉兆,災異屢次到來,因此周武王承受天命滅殷稱君。劉邦興起,天和人全都護佑他,奇異的現象已經很多了,豐沛的百姓,佔卜得到吉兆。所以吉人的佔卜,所招致的兆象沒有一個不吉利;惡人的揲蓍,所得到的筮數沒有一個不是壞的。

【原文】

71·10衛石駘卒,無適子,有庶子六人,卜所以為後者,曰:“沐浴佩玉則兆。”五人皆沐浴佩玉。石祁子曰:“焉有執親之喪而沐浴佩玉?”不沐浴佩玉,石祁子兆。衛人卜,以龜為有知也。龜非有知,石祁子自知也。祁子行善政,有嘉言,言嘉政善,故有明瑞。使時不卜,謀之于眾,亦猶稱善。何則?人心神意同吉凶也。此言若然,然非卜筮之實也。

【注解】

石駘(dài代):春秋時衛國大夫。

適:通“嫡”。嫡子:古代指正妻所生的兒子。

庶子:古代指妾所生的兒子。

石祁子:石駘的庶子之一。“祁”是他死後的謚號。

以上事參見《禮記·檀弓下》。

卜:《禮記·檀弓下》無“卜”字,當據之刪。

【譯文】

衛國的石駘死了,他沒有嫡子,卻有六個庶子,就用佔卜決定誰為繼承人,佔卜的人說:“洗頭洗澡佩帶玉器就會得吉兆。”五個庶子都洗頭洗澡佩帶玉器。石祁子說:“哪有為父親守喪期間還洗頭洗澡佩帶玉器的呢?”他不洗頭洗澡不佩帶玉器,石祁子得到了應繼承父位的吉兆。衛國人認為龜甲是有知的。龜甲並不有知,而是石祁子自己有知。祁子施行善政,又有好的言語,言語好政治善,所以得到明顯的吉兆。假使當時不用佔卜決定繼承人,讓眾人來商議推舉,人們也仍然會稱贊他好。為什麽呢?因為人的心思和神的旨意對吉凶的看法是相同的。以上的這些話好像是對的,但並不符合佔卜算卦的實際。

【原文】

71·11夫鑽龜揲蓍,自有兆數,兆數之見,自有吉凶,而吉凶之人,適與相逢。吉人與善兆合,凶人與惡數遇,猶吉人行道逢吉事,顧睨見祥物,非吉事祥物為吉人瑞應也。凶人遭遇凶惡于道亦如之。夫見善惡,非天應答,適與善惡相逢遇也。鑽龜揲蓍有吉凶之兆者,逢吉遭凶之類也。

【注解】

顧:回頭看。睨(nì逆:)斜視。顧睨:隨順看一下。

【譯文】

鑽薄龜甲擺弄蓍草,自然會得兆數,兆數的出現,自然會有吉凶,而有吉凶的人,碰巧與兆數相遇。吉人與好的兆象吻合,凶人與惡的筮數相遇,如同吉人走在路上遇到吉祥的事物,隨便就可以看到吉祥之物一樣,並不是吉祥的事物有意表現為吉人的祥瑞。凶人,在路上碰到壞事也是如此。善惡事物的出現,並不是天的回答,是碰巧與善惡之人相遇到一起了。鑽龜佔卜揲蓍算卦會出現吉凶的征兆,就是由于有相遇上吉凶事物這類情況。

【原文】

71·12何以明之?周武王不豫,周公卜三龜,公曰:“乃逢是吉。”魯卿庄叔生子穆叔,以《周易》築之,遇明夷之謙。夫卜曰:“逢”,筮曰“遇”,實遭遇所得,非善惡所致也。善則逢吉,惡則遇凶,天道自然,非為人也。推此以論,人君治有吉凶之應,亦猶此也。君德遭賢,時適當平,嘉物奇瑞偶至。不肖之君,亦反此焉。

【注解】

不豫:古代稱君王生病為“不豫”。

周公:參見2·5註(19)。周公卜三龜:傳說武王生病,周公為武王祈福延壽,向周朝建立前的三個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佔卜問吉凶,三次龜兆都吉。

以上事參見《尚書·金滕》。

庄叔:即叔孫庄叔。“庄”是他死後的謚號。穆叔:叔孫豹,死後謚號“穆”。春秋時魯國大夫。他在齊國避難期間,先後生了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叫牛。叔孫豹很寵愛他,史籍中稱他為“豎牛”。豎牛挑撥是非,大亂叔孫氏一家,並餓死了他的父親。

明夷:《周易》六十四卦之一。謙:《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明夷之謙:由明夷卦變為謙卦。據《左傳》記載,佔卜人根據卦象解釋說,這個孩子將來先是逃難,後回國當卿,最後信讒言而被餓死。以上事參見《左傳·昭公五年》。

【譯文】

用什麽來證明這一點呢?周武王生病,周公用龜甲佔卜了三次,周公說:“所遇到的都是吉兆。”魯國大夫庄叔生個兒子叫穆叔,用《周易》給兒子算命,遇上明夷卦變謙卦。佔卜稱為“逢”,算卦稱為“遇”,實際上是各人的遭遇所得到的卦象,並不是由善惡所帶來的。善就遇上吉兆,惡就碰上凶兆,天道自然如此,不是由于人的善惡所造成的。根據這種情況而論,君王治國有吉凶征兆出現,也仍然是這個道理。君王碰巧道德高尚,時運碰巧天下應當太平,美好的事物奇異的征兆就會偶然出現。不賢德的君王碰到的情況,也就和這種情況相反。

【原文】

71·13世人言卜筮者多,得實誠者寡。論者或謂蓍龜可以參事,不可純用。夫鑽龜揲蓍,兆數輒見,見無常佔,佔者生意。吉兆而佔謂之凶,凶數而佔謂之吉,吉凶不效,則謂卜筮不可信。周武王伐紂,卜筮之,逆,佔曰:“大凶。”太公推蓍蹈龜而曰:“枯骨死草,何知而凶?”夫卜筮兆數,非吉凶誤也,佔之不審吉凶,吉凶變亂。變亂,故太公黜之。

【注解】

不可純用:《潛夫論·卜列篇》:“聖王之立卜筮也,不違民以為吉,不專任以斷事。”卜:疑當為衍文。筮為一事,佔與卜為一事。

何知而凶:應作“何而知凶”。而:能。以上事參見《史記·齊世家》。

【譯文】

世人談論卜筮的很多,懂得卜筮的真正道理的人很少。有的論者認為龜蓍卜筮的結果可以作為做事情的參考,但不能完全信賴它。鑽龜佔卜揲蓍算卦。兆數總是會出現的,它的出現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解釋,而是由佔卜的人主觀加以解釋。出現吉兆而佔卜的人認為它是凶兆,出現凶數而佔卜的人認為它是吉數,如果吉凶不靈驗,就認為卜筮不可信。周武王討伐紂王,筮算這件事,不吉利,佔卜的人說:“大凶。”姜太公推開蓍草踐踏龜甲後說:“枯骨死草,怎麽能知道就不吉利呢?”卜筮出現兆數,不是兆數所顯示的吉凶錯了,是佔卜的人辨別不清吉凶,把吉凶說顛倒了。吉凶顛倒了,所以姜太公不相信它。

【原文】

71·14夫蓍筮龜卜,猶聖王治世;卜筮兆數,猶王治瑞應。瑞應無常,兆數詭異。詭異則佔者惑,無常則議者疑。疑則謂平未治,惑則謂吉不良。何以明之?夫吉兆數,吉人可遭也;治遇符瑞,聖德之驗也。周王伐紂,遇烏魚之瑞,其卜曷為逢不吉之兆?使武王不當起,出不宜逢瑞;使武王命當興,卜不宜得凶。由此言之,武王之卜,不得凶佔,謂之凶者,失其實也。

【注解】

以上兩句“平”為“世”之誤,“吉”為“佔”之誤,文當作“疑則謂世未治,惑則謂佔不良。”方與上文相應。

烏魚之瑞:參見12·1註。

【譯文】

用蓍草算卦龜甲佔卜,如同聖王治理天下;卜筮出現的兆數,如同聖王治理天下時出現的祥瑞。祥瑞不經常出現,兆數變化多端。兆數變化多端就使佔卜的人疑惑,祥瑞不經常出現就使議論的人懷疑。懷疑就認為天下尚未大治,疑惑就認為佔卜不正確。用什麽來證明這一點呢?吉利的兆數,吉人可以遇上;治理天下遇上祥瑞,是聖王有德的證明。周武王討伐紂王,遇到赤烏鴉和白魚的祥瑞,他佔卜為什麽會遇上不吉利的兆數呢?假如周武王命中不應當興起,出兵就不該遇上祥瑞;假如周武王命運該當興盛,佔卜就不該遇上凶兆。據此說來,武王的佔卜,不應該得凶兆,說它是凶兆,就違背了它的真實情況。

【原文】

71·15魯將伐越,筮之,得“鼎折足”,子貢佔之以為凶。何則?

鼎而折足,行用足,故謂之凶。孔子佔之以為吉,曰:“越人水居,行用舟,不用足,故謂之吉。”魯代越,果克之。夫子貢佔“鼎折足”以為凶,猶周之佔卜者謂之逆矣。逆中必有吉,猶折鼎足之佔宜以伐越矣。周多子貢直佔之知,寡若孔子詭論之材,故睹非常之兆,不能審也。世因武王卜,無非而得凶,故謂卜筮不可純用,略以助政,示有鬼神,明己不得專。

【注解】

魯將伐越:王充的引述有誤。孔子在世時,吳國尚未被越國所滅,魯國也不可能越過強大的吳國攻打越國。據《韓詩外傳》記載,孔子曾派子貢到齊國辦事,子貢很久沒有回來,孔子佔卜得了“鼎”卦。弟子們說,“鼎”卦上講“鼎折足”,一隻鼎足折斷了,可能子貢回不來了。顏回暗笑。孔子問他為什麽笑,他說,子貢一定會回來。鼎斷了足,說明子貢不是走路,而是坐船。不久,子貢果然坐船回來了。王充講的可能和這件事有關。

鼎折足:《周易》六十四卦中有鼎卦,其中“九四爻辭”說:“鼎折足,覆公。。(sǖ速),其形渥,凶。”意思是,鼎足折斷,打翻了王公的美食,弄得湯汁滿地,狼藉不堪,這是凶險之兆。

【譯文】

魯國將要攻打越國,對這件事算卦,得的爻辭是“鼎折斷了足”,子貢佔斷這件事認為是凶兆。為什麽呢?鼎折斷了足,行走要用足,所以認為它是凶兆。孔子佔斷這件事認為是吉兆,孔子說:“越人居住在水邊,行動用船,不用足,所以認為它是吉兆。”魯國攻打越國,果然戰勝了越國。子貢佔卜“鼎折斷了足”認為是凶兆,就同周代佔卜人說武王伐紂不吉利一樣。不吉中一定含有吉,就像“折鼎足”這樣的預兆有利于攻打越國一樣。周代人多數像子貢那樣隻有死板地解釋兆數吉凶的能力,很少有像孔子那樣的與眾不同的論證的才幹,所以看到異乎尋常的兆數,就不能辨別清楚了。世人因為武王佔卜,沒有過失而得凶兆,所以認為卜筮不能完全信賴,隻能略微用來輔助政務,表示有鬼神在支配,說明不是自己在專斷。

【原文】

71·16著書記者,採掇行事,若韓非《飾邪》之篇,明己效之驗,毀卜訾筮,非世額度。夫卜筮非不可用。卜筮之人,佔之誤也。《洪範》稽疑,卜筮之變,必問天子卿士,或時審是。夫不能審佔,兆數不驗,則謂卜筮不可額度。晉文公與楚子戰,夢與成王搏,成王在上而盬其腦,佔曰:“凶”。咎犯曰:“吉!君得天,楚伏其罪。盬君之腦者,柔之也(11)。”以戰果勝,如咎犯佔。

【注解】

掇(duō多):拾取。

韓非:參見21·12註。《飾邪》:《韓非子》中的一篇,文中列舉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戰役以及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來說明卜筮並不靈驗,依靠卜筮來決定行動是愚蠢的。訾(ǐ子):指責。毀卜訾筮:《韓非子·飾邪篇》:“龜莢鬼神,不足舉勝,左右背鄉,不足以專戰,然而恃之,愚莫大焉。”

卜筮之變:指對卜筮出現的卦象的不同解釋。

晉文公:參見5·4庄。楚子:指楚成王。參見18·9註。晉文公與楚子戰:指公元前632年晉楚城濮之戰。參見18·9註。

夢:指晉文公戰前做夢。

盬(gǔ古):吸。

咎犯:參見18·9註(13)。

君得天:意即晉文公臉朝天,能得上天保佑。

楚伏其罪:意即楚成王背對天,頭朝下,象征低頭認罪。

(11)柔之:指楚成王吮吸了晉文公的腦汁後會軟弱無力。以上事參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譯文】

編書記史的人,收集以往的事例,如韓非《飾邪》那樣的篇章,用已經發生的史事作證明。抨擊指責卜筮,反對人們迷信卜筮。卜筮並不是完全不能用,是卜筮的人往往佔斷錯了。《尚書》中的《洪範》記載考察疑難問題,以及卜筮的卦象出現了不同的解釋,一定要求教天子和大臣,或許確實是正確的。不能對兆數作出確切的解釋,兆數不靈驗,就認為卜筮不可信賴。晉文公與楚成王開戰,夢見同楚成王搏鬥,楚成王伏在他身上吮吸他的腦汁,佔夢的人說:“是凶兆。”咎犯說:“是吉兆!您得天的保佑,楚成王是低頭認罪。吮吸您的腦汁,會使他軟弱無力。”事後與楚成王交戰果然獲勝,正如咎犯所佔斷的一樣。

【原文】

71·17夫佔夢與佔龜同。晉佔夢者不見象指,猶周佔龜者不見兆者為也。象無不然,兆無不審,人之知暗,論之失實也。傳或言:武王伐紂,卜之而龜■。佔者曰:“凶。”太公曰:“龜■,以祭則凶,以戰則勝。”武王從之,卒克紂焉。審若此傳,亦復孔子論卦,咎犯佔夢之類也。蓋兆數無不然,而吉凶失實者,佔不巧工也。

【注解】

指:通“旨”。

龜■(讀音不詳):《說苑·權謀》作“龜熸(jiān尖)”,意思是龜兆不清楚。

【譯文】

佔斷夢象與佔斷龜兆相同。晉國佔夢的人不明白夢兆的意思,如同周代佔卜的人不明白龜兆的意思一樣。夢兆沒有不對的,龜兆沒有不明的,由于人的才智愚昧,論斷兆象偏離了實情。有的傳上說:“武王討伐紂王,佔卜此事龜兆不清楚。佔卜的人說:“是凶兆。”姜太公說:“龜兆不清楚,依照這個兆象舉行祭祀就不吉利,依照這個兆象進行戰爭就能取勝。”武王聽從了太公的話,終于戰勝了紂王。如果真像這種記載所說的那樣,也就又同孔子解釋卦象,咎犯解釋夢兆是同一類的了。大約兆數沒有不對的,而吉凶失實,是因為佔卜的人不高明巧妙的緣故。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