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樂府詩集

新樂府辭

老將行
唐·王維
【原文】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①。射殺山中白額虎②,肯數③鄴下黃須兒④。一身轉戰三千裏,一劍曾當百萬師。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⑤。衛青⑥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⑦。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昔時飛箭無全目⑧,今日垂楊生左肘⑨。路旁時賣故侯瓜⑩,門前學種先生柳。茫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賀蘭山下陣如雲,羽檄交馳日夕聞。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願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君。莫嫌舊日雲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注解】
①步行奪得胡馬騎:漢將李廣為匈奴騎兵所擒,廣時已受傷,便即裝死。後于途中見一胡兒騎著良馬,便一躍而上,將胡兒推在地下,疾馳而歸。②射殺山中白額虎:與上文連觀,應是指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時,多次射殺山中猛虎事。白額虎,則似是用晉名將周處除三害事。南山白額虎是三害之一。見《晉書·周處傳》。③肯數:豈隻是。④鄴下:曹操封魏王時,都鄴(今河北臨漳西)。黃須兒: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須黃色,性剛猛,曾親征烏丸,頗為曹操愛重,曾持彰須曰:“黃須兒竟大奇也。”⑤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這裏指鐵蒺藜,戰地所用障礙物。⑥衛青:漢代名將,漢武帝的皇後衛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將軍。⑦李廣無功緣數奇:李廣曾屢立戰功,漢武帝卻以他年老數奇,暗示衛青不要讓李廣抵擋匈奴,因而被看成無功,沒有封侯。緣,因為。數,命運。奇,單數,偶之對稱,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⑧飛箭無全目:鮑照《擬古詩》:“驚雀無全目。”李善註引《帝王世紀》:吳賀使羿射雀,賀要羿射雀左目,卻誤中右目。這裏隻是強調羿能使雀雙目不全,于此見其射藝之精。⑨垂楊生左肘: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來即瘍之意,王維卻誤解為楊柳之柳,因而有垂楊雲。⑩故侯瓜:邵平本秦東陵侯,秦亡為平民,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味甘美。先生柳:晉陶淵明棄官歸隱後,因門前有五株楊柳,遂自號“五柳先生”,並作有《五柳先生傳》。潁川空使酒:灌夫,漢潁陰人,為人剛直,失勢後頗牢騷不平,後被誅。使酒,恃酒逞意氣。星文:指劍上所嵌的七星文。

【譯文】
老將在少年十五、二十歲的時候,步行奪下胡人的馬騎。射殺山裏的白額猛虎,比得上鄴下黃須兒。一個人轉戰三千裏,一把劍抵得過百萬人的軍隊。漢朝的兵英勇迅速像疾雷閃電,敵人的騎兵奔騰而來卻害怕鐵蒺藜。衛青不敗像有天助,李廣打仗沒有功勞是因為命運不好。自從不被任用就衰老了,歲月流逝,世事蹉跎成了白發老人。從前射箭沒有鳥能保全雙目,如今在肘上長了瘤。在路邊賣瓜,門前學陶潛種了柳樹。一片蒼茫中古樹連著深巷,寂寞的寒山對著敞開的窗子。立誓要讓疏勒城中涌出泉水,不像潁川的灌夫隻會借酒使氣。賀蘭山下駐軍密集如雲,緊急文書傳送過來,日夜都可以聽得到。持著符節的使臣在三河招募年少的士兵,皇帝下了五道詔書讓將軍們出兵。試著拂拭鎧甲擦得雪亮閃光,拿著寶劍,劍上的金星閃閃發光。願有一把強弓射殺敵人的大將,羞恥于敵人對君王構成威脅。不要嫌棄當年的雲中太守,還可以在這次戰役中建立功勛。

【賞析】
這首詩敘述了一位老將的經歷。他一生東征西戰,功勛卓著,結果卻落得個“無功”被棄、不得不以躬耕叫賣為業的可悲下場。邊烽再起,他又不計恩怨,請纓報國。作品揭露了統治者的賞罰蒙昧、冷酷無情,歌頌了老將的高尚節操和愛國熱忱。

洛陽女兒行
唐·王維
【原文】
洛陽女兒對門居,才可①顏容十五餘。良人玉勒乘驄馬,侍女金盤膾鯉魚。畫閣朱樓盡相望,紅桃綠柳垂檐向。羅幃送上七香車,寶扇迎歸九華帳②。狂夫富貴在青春,意氣驕奢劇季倫③。自憐碧玉親教舞,不惜珊瑚持與人。春窗曙滅九微④火,九微片片飛花⑤瑣。戲罷曾無⑥理⑦曲時,妝成隻是熏香坐。城中相識盡繁華,日夜經過趙李家⑧。誰憐越女⑨顏如玉,貧賤江頭自浣紗。

【注解】
①才可:恰好。②九華帳:鮮艷的花羅帳。③季倫:晉石崇字季倫,家甚富豪。④九微:《漢武內傳》記有“九光九微之燈”。⑤花:指雕花的連環形窗格。⑥曾無:從無。⑦理:溫習。⑧趙李家: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婕妤李平兩家。這裏泛指貴戚之家。⑨越女:指未入宮時的西施。

【譯文】
洛陽城裏有個少女,和我對門而居;顏容十分俏麗,年紀正是十五有餘。迎親時,夫婿乘騎的是玉勒青驄馬;侍女端來的金盤,盛著膾好的鯉魚。畫閣朱樓庭院台榭,座座相對相望;桃紅柳綠垂向屋檐,隨風擺動飄揚。她打扮好了,被送上絲綢香木車子;精美寶扇遮日,迎歸鮮艷的九華帳。丈夫年紀輕輕有權有勢,富貴輕狂;意氣驕奢,大大超過了富豪石季倫。自己憐愛嬌妻,親自教她練習歌舞;把稀世罕有的珊瑚送人,毫不可惜。徹夜歡娛,春窗拂曉才滅九微燈火;燈花片片飄落,掉在雕花環形窗格上。嬉戲之後,她從無溫習曲子的工夫;梳妝好了,隻坐在香爐邊熏透衣裳。洛陽城中認識的人,盡是富貴豪門;日夜往來的,都是趙李般的大戶人家。西施潔凈美麗,誰去憐愛這樣的姑娘;貧賤的時候,隻好任她在溪頭浣紗。

【賞析】
這首詩寫洛陽貴婦生活的富麗豪貴,夫婿行為的驕奢放蕩,揭示了高層社會的驕奢淫逸。詩開頭八句是敘述洛陽女出身驕貴和衣食住行的豪富奢侈。“狂夫”八句是敘述洛陽女丈夫行為之驕奢放蕩和作為玩物的貴婦的嬌媚無聊。“城中”四句是寫她們的交住盡是貴戚。並以西施出身寒微作為反襯,抒發作者的感慨。

陳陶
唐·杜甫
【原文】
孟冬十郡良家子②,血作陳陶澤中水。野曠天清無戰聲③,四萬義軍④同日死。群胡歸來血洗箭,仍唱胡歌飲都市。都人回面向北啼⑤,日夜更望官軍至。

【注解】
①陳陶:地名,即陳陶斜,又名陳陶澤,在長安西北。②孟冬:農歷十月。十郡:指秦中各郡。良家子:從百姓中征召的士兵。③無戰聲:戰事已結束,曠野一片死寂。④義軍:官軍,因其為國犧牲,故稱義軍。⑤向北啼:這時唐肅宗駐守靈武,在長安之北,故都人向北而啼。

【譯文】
初冬時節,從十幾個郡征來的良家子弟,一戰之後鮮血都灑在陳陶水澤之中。藍天下的曠野現在變得死寂無聲,四萬名兵士竟然在一日之內全部戰死。野蠻的胡兵箭鏃上滴著善良百姓的鮮血,唱著人們聽不懂的胡歌在長安街市上飲酒狂歡。長安城的百姓轉頭向陳陶方向失聲痛哭,日夜盼望唐朝軍隊打回來恢復昔日的太平生活。

【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冬,唐軍跟安史叛軍在陳陶作戰,唐軍四五萬人幾乎全軍覆沒。來自西北十郡(今陝西一帶)清白人家的子弟兵,血染陳陶戰場,景象是慘烈的。杜甫這時被困在長安,詩即為這次戰事而作。
陳陶之戰傷亡是慘重的,但是杜甫從戰士的犧牲中,從沉默氣氛中,從人民流淚的悼念中,從他們悲哀的心底上仍然發現並寫出了悲壯的美。它能給人們以力量,鼓舞人民為討平叛亂而繼續鬥爭。
這首詩的寫作,說明杜甫沒有客觀主義地展覽傷痕,而是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他根據戰爭的正義性質,寫出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表現出他在創作思想上達到了很高的境界。

悲青坂
唐·杜甫
【原文】
我軍青坂在東門①,天寒飲馬太白窟②。黃頭奚兒③日向西④,數騎彎弓敢馳突⑤。山雪河冰⑥野蕭瑟⑦,青是烽煙⑧白人骨。焉得附書⑨與我軍,忍待明年莫倉卒⑩。

【注解】
①東門:指青坂所屬的縣城東門。②太白窟:秦嶺主峰,位于今天的陝西武功、太白諸縣。這裏說青坂在太白窟,山高天寒,飲馬困難,條件極為艱苦。③黃頭奚兒:安祿山的軍隊裏有很多是奚、契丹的部族。④日向西:一天天向西推進。青坂在陳陶以西。⑤馳突:飛騎沖擊突破,形容勇于戰鬥。⑥山雪河冰:雪、冰都是動詞,指山上積雪,河水結冰。⑦野蕭瑟:指寒風凄厲。⑧烽煙:烽火,軍事告急的信號。⑨焉得附書:怎能夠托書信。⑩倉卒:倉促。

【譯文】
我軍駐扎在武功縣東門外的青坂,天氣嚴寒,兵士都在太白山的泉窟中飲馬。黃頭的奚兵每天向西推進,隻有幾個騎兵,居然敢彎弓射箭向我軍沖擊。這時,山上是雪,河中有冰,曠野裏一片蕭瑟氣象。青的是報警的烽煙,白的是戰死兵士的枯骨。怎麽能托人帶個信給我軍,囑咐他們暫時忍耐一下,等到明年再來反攻,千萬不要急躁。

【賞析】
至德元年(756)十月二十一日,房琯在陳陶斜大敗,收殘兵幾千駐青坂。由于宦官催督,房琯出戰又大敗。杜甫聞訊後寫了這首詩,希望總結教訓,充分準備,等待時機,再作反攻。青坂,當距陳陶斜與鹹陽不遠,在今陝西周至、武功之間的太白山區。

哀江頭
唐·杜甫
【原文】
少陵野老①吞聲哭②,春日潛行③曲江曲④。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⑤?憶昔霓旌⑥下南苑⑦,苑中萬物生顏色⑧。昭陽殿⑨裏第一人⑩,同輦隨君侍君側。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嚙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笑正墜雙飛翼。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訊息。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黃昏胡騎塵滿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注解】
①少陵:杜甫祖籍長安杜陵。少陵是漢宣帝許皇後的陵墓,在杜陵附近。杜甫曾在少陵附近居住過,故自稱“少陵野老”。②吞聲哭:不出聲地哭。③潛行:因在叛軍管轄之下,隻好偷偷地走到這裏。④曲江曲:曲江的隱曲角落之處。⑤為誰綠:意謂國家破亡,連草木都失去了故主。⑥霓旌:雲霓般的彩旗,指天子之旗。⑦南苑:指曲江東南的芙蓉苑。⑧生顏色:萬物生輝。⑨昭陽殿:漢代宮殿名。漢成帝皇後趙飛燕之妹為昭儀,居住于此。唐人多以趙飛燕比楊貴妃。⑩第一人:最得寵的人。輦:皇帝乘坐的車子。古代君臣不同輦,指貴妃之受寵超出常規。才人:宮中的女官。嚼嚙:咬。黃金勒:用黃金做的銜勒。仰射雲:仰射雲間飛鳥。一笑:楊貴妃因才人射中飛鳥而笑。明眸皓齒今何在:寫安史之亂起,玄宗從長安奔蜀,路經馬嵬驛,禁衛軍逼迫玄宗縊殺楊貴妃。劍閣:在今四川劍閣縣北,玄宗入蜀所經之地。江水江花豈終極:這句是說,花草無知,年年依舊,豈有窮盡。終極,窮盡。

【譯文】
祖居少陵的野老無聲地痛哭,春天偷偷地來到了曲江邊。江岸的宮殿千門閉鎖,細細的柳絲和新生的水蒲為誰而綠?回憶當初皇帝的彩旗儀仗下了南苑,苑裏的萬物都生出光輝。昭陽殿裏的第一美人也同車出遊,隨侍在皇帝身旁。車前的宮中女官帶著弓箭,白馬套著帶嚼子的黃金馬勒。翻身朝天上的雲層射去,一笑之間雙飛的一對鳥兒便墜落在地。楊貴妃明亮的眼睛和潔白的牙齒在哪裏呢?鮮血玷污了她的遊魂,再也不能歸來!清清的渭水向東流去,而明皇所在的劍閣是那麽深遠。走的和留下的彼此沒有訊息。人生有情,淚水沾濕了胸臆,江水的流淌和江花的開放哪裏會有盡頭呢?黃昏時,胡騎揚起滿城的塵土,我想去城南,卻望著城北。

【賞析】
這首詩作于至德二年(757)春。位于長安城南的曲江,當時曾是唐王朝貴族官僚以及仕女們遊覽的勝地,富麗繁華,盛極一時。由于安史叛軍的盤踞和破壞,變得千門緊閉,蕭條冷落。詩人撫今追昔,痛感玄宗君臣行樂無度,以致釀成悲劇。這首詩借唐玄宗和楊貴妃生離死別、命運的劇變,感嘆李唐王朝的盛衰巨變,充滿了國破家亡的巨大悲痛。詩人先從曲江景象的變化寫起,再由楊氏的嬌寵和慘死道出國家滅亡的歷史悲劇,對唐玄宗、楊玉環既有譴責,又寄予哀憐。最後表達平叛的願望。
開篇第一句就創造出了強烈的藝術氛圍,後面寫春日潛行是哀,睹物傷性還是哀,最後,不辨南北更是極度哀傷的表現。“哀”字籠罩全篇,沉鬱頓挫,哀筆深遠。
這首詩與《春望》同時作于至德二年(757)春。歷代評家頗重此詩含蓄蘊藉的批評風格,如《杜詩說》雲:“詩意本哀貴妃,不敢斥言,故借江頭行幸處,標為題目耳。此詩半含半露,若悲若訊……如此用筆,淺深極為合宜。”

哀王孫
唐·杜甫
【原文】
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①上呼。又向人家啄大屋,屋底達官走避胡。金鞭斷折九馬死,骨肉不待同馳驅。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問之不肯道姓名,但道困苦乞為奴。已經百日竄荊棘,身上無有完肌膚。高帝子孫盡高準②,龍種自與常人殊。豺狼在邑③龍在野④,王孫善保千金軀。不敢長語臨交衢,且為王孫立斯須。昨夜東風吹血腥,東來橐駝滿舊都。朔方健兒好身手,昔何勇銳今何愚⑤。竊聞天子已傳位⑥,聖德北服南單于。花門剺面請雪恥⑦,慎勿出口他人狙⑧。哀哉王孫慎勿疏,五陵佳氣⑨無時無⑩。

【注解】
①延秋門:唐宮苑西門。出此門,即由便橋渡渭水,自鹹陽大道往馬嵬。②高準:高鼻。③豺狼在邑:指安祿山在洛陽稱帝。④龍在野:指玄宗出奔在蜀。⑤今何愚:指哥舒翰率朔方軍二十萬為安祿山所敗。⑥已傳位:指唐玄宗傳位給肅宗。⑦花門剺面請雪恥:肅宗即位後,與回紇修好。回紇又稱花門。依匈奴風俗,在宣誓儀式上割面流血以示誠意。南單于在後漢光武帝時曾遣使稱臣,此處借指回紇。⑧狙:獼猴。因善伺伏攫食,比喻有人會暗中偵視。⑨佳氣:指陵墓間鬱鬱蔥蔥之氣,原是舊時堪輿家的風水之說。⑩無時無:意謂隨時都有中興的希望。

【譯文】
長安城頭佇立著一隻白頭烏鴉,夜暮了,還飛進延秋門上叫個不停。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個不停,屋中的達官們以為是胡人來襲而嚇得逃離了家。玄宗出奔,折斷金鞭又累死九馬,皇親國戚來不及和他一同驅駕同奔。有個少年,腰間佩戴玉玦和青珊瑚,可憐啊,他在路旁哭得嗓子嘶啞。千問萬問,總不肯說出自己的姓名,隻說生活困苦,求人收他做家奴!已經有一百多天,逃竄荊棘叢下,身上無完膚,遍體傷疤。凡是高帝子孫,大都是鼻梁高直,龍種與布衣相比,自然來得高雅。豺狼在城稱帝,龍種卻流落荒野,王孫啊,你一定要珍重自己的身世。在十字路口,不敢與你長時交談,隻能站立片刻,交代給你重要的話。昨天夜裏,東風吹來陣陣血腥味,長安東邊,來了很多駱駝和車馬。北方軍隊,一貫是交戰的好身手,往日勇猛,如今何以就流水落花。私下聽說,皇上已把皇位傳太子,南單于派使拜服,聖德安定天下。他們個個割面,請求雪恥上前線,你要守口如瓶,以防暗探的緝拿。多可憐啊王孫,你萬萬不要疏忽,五陵之氣蔥鬱,大唐中興有望呀!

【賞析】
本詩作于唐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進犯長安後幾個月。自七月安祿山部將孫孝哲佔領長安後,殺戮了唐宗室霍國長公主以下百餘人,詩裏所哀的王孫是僥幸逃出來的。詩中既寫了唐宗室逃離長安時連子弟都不能相顧的驚恐和王孫流落時的哀傷,也表現了詩人對他們的關切同情和對肅宗的希望。詩人當時還沒有從長安逃出,因而其景其情能寫得這樣逼真。

賣炭翁
唐·白居易
【原文】
賣炭翁,伐薪①燒炭南山②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④冰轍⑤。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翩翩兩騎⑥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⑦。手把文書口稱敕⑧,回車叱牛牽向北⑨。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⑩向牛頭充炭直。

【注解】
①伐薪:砍柴。②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面。③何所營:派什麽用途。④輾:同“碾”,軋的意思。⑤轍:車輪輾出的痕跡。⑥翩翩:輕快得意的姿態。騎:騎馬的人。⑦黃衣使者白衫兒:唐朝的宦官品級較高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衣。⑧敕:皇帝的命令。⑨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⑩系:掛。直:同“值”。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裏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麽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裏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裏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裏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的泥濘中休息。兩個騎馬的人輕快地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裏拿著公文,嘴裏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後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做炭的價錢。

【賞析】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註雲:“苦宮市也。”“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採買。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採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其受害者當然不止一個賣炭翁。詩人以個別表現一般,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財物的罪行給予有力的鞭撻。

桃源行
唐·王維
【原文】
漁舟逐水①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②。坐③看紅樹不知遠,行盡青溪忽值人。山口潛行始隈隩,山開曠望旋平陸。遙看一處攢雲樹,近入千家散花竹。樵客初傳漢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居入共住武陵源,還從物外起田園。月明松下房櫳靜,日出雲中雞犬喧。驚聞俗客爭來集,競引還家問都邑。平明閭巷掃花開,薄暮漁樵乘水入。初因避地去人間,更問神仙遂不還。峽裏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不疑靈境難聞見,塵心未盡思鄉縣。出洞無論隔山水,辭家終擬長遊衍。自謂經過舊不迷,安知峰壑今來變。常時隻記入山深,清溪幾度到雲林。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

【注解】
①逐水:順著溪水。②古津:古渡口。③坐:因。

【譯文】
漁船順著溪流走觀賞山水一溪春;古老的渡口夾岸的桃花艷麗繽紛。坐看紅花一樹樹忘卻究竟走多遠;行至青溪盡頭空空蕩蕩不見有人。有一山洞入口暗行小徑開頭曲折;走不多遠旋即看見陸地廣闊無垠。遠遠望去有一個雲樹相聚的去處;近看卻是千家萬戶種滿花卉竹林。樵夫最初自我介紹他們漢代姓名;村中的居民都沒改變秦代的衣裙。他們居住的地方是武陵的桃花源;還在世外仙境建起了自得的田園。月明高照松下房舍窗欞一片清靜;雲中朝陽初露到處是雞犬的吠鳴。聽說來了凡人大家集攏來看究竟;競相引領回家打聽家鄉近來情景。天一亮,他們就開門打掃街巷花徑;傍晚,漁人樵夫便乘小船回到山村。當初因為避亂先人離開混亂人間;再說來到這神仙境地就不想回還。深山峽谷誰也不知道人世間的事;外界看這裏也隻看見渺遠的雲山。至今已不再懷疑仙境之難于聞見;隻是塵心未盡仍然思念舊的鄉縣。出洞後盡管覺得桃花源山水遠隔;始終打算辭家去桃花源長期遊歷。自以為走過的舊路應該不會迷向;怎麽知道山巒溝壑而今已經改變。當時隻記得進入山中後很遠很深,沿著青溪幾經轉折才到深邃雲林。春天已經來到遍溪都是桃花流水;辨不清桃花仙境該到何處去找尋。

【賞析】
這是王維十九歲時寫的一首七言樂府詩,題材取自陶淵明的敘事散文《桃花源記》。清人吳喬在《圍爐詩話》中曾說:“意思,猶五谷也。文,則炊而為飯;詩,則釀而為酒也。”好的詩應當像醇酒,讀後能令人陶醉。因此,要將散文的內容改用詩歌表現出來,決不僅僅是一個改變語言形式的問題,還必須進行藝術再創造。王維這首《桃源行》,正是由于成功地進行了這種藝術上的再創造,因而具有獨立的藝術價值,得以與散文《桃花源記》並世流傳。

橫江詞六首
唐·李白

其一
【原文】
人言橫江①好,儂②道橫江惡。一風三日③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

【注解】
①橫江:即橫江浦,在今安徽和縣東南,是長江下遊的一個渡口。②儂:我,吳地(今江蘇南部一帶)人自稱為“儂”。③一風三日:連刮三天大風。

【譯文】
人人都說橫江好,但是我覺得橫江地勢險惡無比。這裏能連刮三天大風,風勢之猛烈能吹倒山峰。江中翻起的白浪有瓦官閣那麽高。

其二
【原文】
海潮南去過潯陽①,牛渚②由來險馬當③。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裏長。

【注解】
①海潮:倒灌進長江的海水。南去:從橫江浦流往潯陽的水是西南向,所以說南去。潯陽:今江西九江。②牛渚:山名,在安徽當塗長江邊,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磯,是唐代大江南北的重要渡口之一。③險馬當:險過馬當。馬當,山名,在今江西彭澤東北,山形似馬,橫枕長江,回風撼浪,船行艱阻。

【譯文】
倒灌進長江的海水從橫江浦向南流去,途中要經過潯陽。牛渚山北部突入江中,山下有磯,地勢本就十分險要,馬當山橫枕長江,回風撼浪,船行艱阻。橫江欲渡風波十分險惡,要跨渡這一水之江會牽動愁腸幾萬裏。

其三
【原文】
橫江西望阻西秦①,漢水東連揚子津②。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③。

【注解】
①西秦:即西方之秦,借指長安。阻西秦,指視線為橫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長安。②漢水:即漢江,長江的最大支流,發源于陝西西南部,東南流經湖北至武漢入長江。揚子津:古代長江下遊的重要渡口之一,在今江蘇揚州市南,長江北岸。③峭帆人:指船夫。峭帆,高聳的船帆。

【譯文】
從橫江向西望去,視線為橫江的如山白浪所阻,望不到長安。漢江東邊與揚子津相連。江中的白浪翻滾如山,如此險阻怎麽能夠渡過呢?狂風愁殺了將要出行的船夫。

其四
【原文】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①。浙江②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

【注解】
①浪打天門石壁開:洶涌的浪濤把天門山劈成兩半。天門,山名,由東、西梁山組成。東梁山位于當塗西南方,西梁山位于和縣以南,兩山隔江相對如門,故稱天門。②浙江:即錢塘江。錢塘江潮水洶涌,夏歷八月十八更為猛烈。此指橫江浦浪濤。

【譯文】
橫江上常有急風暴雨至,洶涌的浪濤能把天門山劈成兩半。錢塘江八月的潮水比起它來怎樣呢?橫江上的波濤好似連山噴雪而來。

其五
【原文】
橫江館前津吏迎①,向餘東指海雲生②。郎今欲渡緣何事③?如此風波不可行!

【注解】
①橫江館:橫江浦渡口的驛館。津吏:管理渡口的小吏。②海雲生:指海上升起了雲霧,這是大風雨的預兆。③郎:古時對年輕男子的稱呼。這裏是津吏對作者的稱呼。緣何事:到底為了什麽事。

【譯文】
我在橫江浦渡口的驛館前受到了管理渡口的小吏的相迎,他向我指著東邊,告訴我海上升起了雲霧,大風雨即將來臨。你這樣急著橫渡到底為了什麽事情呢?如此大的風波危險,可不能出行啊!

其六
【原文】
月暈①天風霧不開,海鯨東蹙②百川回。驚波一起三山③動,公無渡河④歸去來。

【注解】
①月暈:環繞月亮周圍的白色光帶,是起風的預兆。②蹙:迫促。東蹙,迫向東南。這句是說海鯨東向,百川倒流。③三山:山名,在今江蘇南京西南長江邊,三峰並列,故名。④公無渡河:樂府《瑟調曲》調名。據《古今註》記載:朝鮮水夫霍裏子高早起撐船,見一白發狂夫橫渡急流,其妻阻之不及,夫墜河死,妻彈箜篌而唱:“公無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當奈公何!”曲終,也投河而死。這裏是借用樂府曲調名告誡人,橫江水勢湍急,勿輕易渡江。

【譯文】
橫江之上經常月暈起風,整日籠罩在風霧中,江裏的海鯨東向,百川倒流。波濤大浪一起,聲勢浩大,三山都會被之搖動,橫江水勢湍急,千萬不要輕易渡江,如果輕易而渡,將會有去無回。

【賞析】
開元十四年(726),李白來到了橫江浦,面對白浪滔天的長江,他以誇張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洶涌澎湃的長江天險圖。這組詩汲取了民歌的格調,語言自然,形象動人。《橫江詞》六首,多寫橫江浦波高浪險的景象和行人被阻的心情。詩句自然流暢,感情樸實真率,深受南朝樂府民歌影響。

靜夜思①
唐·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②是地上霜。舉頭③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注解】
①靜夜思:在靜靜的夜晚引起的思念。②疑:懷疑,以為。③舉頭:抬頭。

【譯文】
在床前看天上明月灑在地上的月光,宛如層層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來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鄉。

【賞析】
《靜夜思》是詩人離開家人後寫出的詩。全詩僅短短四句,每句五個字,共二十個字,卻寫得清新樸素,明白如話。它的內容是單純的,但同時卻又是豐富的。它是容易理解的,卻又是體味不盡的。詩人所沒有說的比他已經說出來的要多得多。它的構思是細致而深曲的,但卻又是脫口吟成、渾然無跡的。從這裏,讀者不難領會到李白絕句的“自然”、“無意于工而無不工”的妙境。

兵車行①
唐·杜甫
【原文】
車轔轔②,馬蕭蕭③,行人④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⑤相送,塵埃不見鹹陽橋⑥。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幹⑦雲霄。道傍過者⑧問行人,行人但雲點行⑨頻。或⑩從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裏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邊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君不聞漢家山東二百州,千村萬落生荊杞。縱有健婦把鋤犁,禾生隴畝無東西。況復秦兵耐苦戰,被驅不異犬與雞。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

【注解】
①行:本是樂府歌曲中的一種體裁。但《兵車行》是杜甫自創的新題。②轔轔:車行的軋壓聲,車輪聲。③蕭蕭:戰馬嘶鳴聲。④行人:這裏是指行經鹹陽橋的新征軍士。⑤走:奔跑。⑥鹹陽橋:在鹹陽西南,橫跨渭水的一座大橋。⑦幹:沖。⑧過者:過路的人,這裏是杜甫自稱。⑨點行:當時征兵用語,即按名冊點名征召出征。“但雲”以下,全是行人的答話。⑩或:不定指代詞,有的人。防河:當時常與吐蕃發生戰爭,曾征召隴右、關中、朔方諸軍集結河西一帶防御。因其地在長安以北,所以說“北防河”。西營田:古時實行屯田製,軍隊無戰事即種田,有戰事即作戰。“西營田”也是防備吐蕃的。裏正:唐製,每百戶設一裏正,負責管理戶口、檢查民事、催促賦役等。裹頭:以黑綢三尺裹頭,曰頭巾。新兵因為年紀小,所以需要裏正給他裹頭。武皇:漢武帝劉徹唐詩中常有以漢指唐的委婉避諱方式。這裏借武皇代指唐玄宗。因為二者都有窮兵黷武之舉。開邊:用武力開拓邊疆。荊杞:荊棘與杞柳,都是野生灌木。長者:上文的“道傍過者”,即杜甫。征人敬稱他為“長者”。役夫敢申恨:征人自言不敢訴說心中的冤屈憤恨。這是反詰語氣,表現士卒敢怒而不敢言的情態。青海頭:即青海邊。這裏是自漢代以來,漢族經常與西北少數民族發生戰爭的地方。唐初也曾在這一帶與突厥、吐蕃發生大規模的戰爭。

【譯文】
戰車隆隆地響過,戰馬不停地嘶鳴;出征的士兵,欲把弓箭佩掛在了腰上。爹娘、妻子和兒女跑著為被征的親人送行,出征隊伍踏起來的塵土遮住了鹹陽橋。送行的人有的扯住親人衣裳,有的因情緒激動而以腳跺地,攔堵著京郊大道放聲哭號,哭聲一直沖上了九重雲霄。路旁經過的人詢問出征士兵,出征士兵隻是說按名冊征兵很頻繁。有的人十五歲到黃河以北去戍守,有的人四十歲到西部邊疆去種田。去時裏長給有的壯丁裹頭巾,他們回時已經白頭還要去守邊。邊疆無數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開拓邊疆的念頭還沒停止。您沒聽說漢家華山以東兩百州,百千村落長滿了野生的草木。即使有健壯的婦女手拿鋤犁耕種,田土裏的庄稼也長得沒有東西行列。況且秦地的士兵又能夠苦戰,被驅使去作戰與雞狗沒有分別。盡管長輩有疑問,服役的人們怎敢申訴怨恨?就像今年冬天,還沒有停止征調函谷關以西的士兵。縣官緊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稅,租稅從哪裏出?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還能嫁給近鄰,男孩子隻能喪命沙場。您沒有看見,青海的邊上,自古以來戰死士兵的白骨沒人掩埋。新鬼煩惱地怨恨舊鬼哭泣,天陰雨濕時眾鬼啾啾地喊叫。

【賞析】
這是一首反對唐玄宗窮兵黷武的政治諷刺詩,可能作于天寶十年(751)。天寶以後,唐王朝對我國邊疆少數民族的征戰越來越頻繁,戰爭的性質,已由天寶以前的製止侵擾、安定邊疆,轉化為殘酷征伐。連年征戰,給邊疆民族和中原人民都帶來深重的災難。全詩借征夫對老人的答話,傾訴了人民對戰爭的痛恨和戰爭所帶來的痛苦。地方官吏在這樣的情況下還要橫征暴斂,百姓更加痛苦不堪。這是詩人深切地了解民間疾苦和寄予深刻同情的名篇之一。

塞上曲①
唐·王昌齡
【原文】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②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從來幽並③客,皆向沙場老。莫學遊俠兒④,矜⑤誇紫騮⑥好。

【注解】
①塞上曲:唐代的《塞上曲》、《塞下曲》,由漢樂府中《入塞曲》、《出塞曲》演化而來,內容多寫邊塞戰爭。②蕭關:關名,在今寧夏固原東南。③幽並:幽州和並州,今河北、山西以及陝西一部分。④遊俠兒:自恃勇武、講義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⑤矜:驕傲自誇,自命不凡。⑥紫騮:泛指駿馬。

【譯文】
初秋時分,知了在桑林裏鳴叫。八月,隻見在蕭關的道路上,士兵頻繁地出塞入塞,到處蘆草枯黃,一片荒涼。從古至今幽州和並州的健兒都在沙場度過一生。千萬不要學那些遊俠兒驕奢放縱,隻知誇耀自己的紫騮駿馬。

【賞析】
這首樂府歌曲是寫非戰的。詩由征戍邊塞不回,而告誡少年莫誇武力,抒發非戰之情。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出塞復入塞,處處黃蘆草。”這四句寫邊塞秋景,無限肅殺悲涼,寒蟬、桑林、蕭關、邊塞、秋草都是中圍古代詩歌意象裏悲情的代名詞,詩歌開篇刻意描寫肅殺的秋景是為後來的反戰主題作背景和情感上的鋪墊。寫戍邊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從來幽並客,皆向沙場老”與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可謂英雄所見,異曲同工,感人至深。幽州和並州都是唐代邊塞之地,也是許多讀書人“功名隻向馬上取”、“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追逐名利的地方。然而,詩人從這些滿懷宏圖大志的年輕人身上看到的卻是“皆向沙場老”的無奈結局。末兩句,以對比作結,通過對自恃勇武,炫耀紫騮善于馳騁,耀武揚威地遊蕩,甚至惹是生非而擾民的所謂遊俠的諷刺,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戰爭的厭惡,對于和平生活的向往。前面講幽並客的時候,作者還沒有什麽貶意,字裏行間裏還隱約可見對于獻身沙場壯士的惋惜之情。用“遊俠兒”來形容那些隻知道誇耀自己養有良馬的市井無賴,作者的反戰情緒有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本詩寫邊塞秋景,有慷慨悲涼的建安遺韻;寫戍邊征人,又有漢樂府直抒胸臆的哀怨之情;諷喻市井遊俠,又讓人看到了唐代錦衣少年的浮誇風氣。

塞下曲五首
唐·李白

其一
【原文】
五月天山①雪,無花隻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②。曉戰隨金鼓③,宵眠抱玉鞍④。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⑤。

【注解】
①天山:指祁連山。②“笛中”兩句:隻能在笛聲中聽到《折楊柳》的樂曲,卻看不到柳色青青的春景。《折柳》,即《折楊柳》,古樂曲名。③曉戰隨金鼓:拂曉隨金鼓聲與敵作戰。金鼓,以金裝飾的珍貴的鼓,古代軍隊在作戰時要擊鼓前進。金鼓與玉鞍對舉,金和玉都是修飾語。④宵眠抱玉鞍:晚上抱著馬鞍露宿守衛。玉鞍,裝飾華貴的馬鞍。⑤樓蘭:漢代西域國名,在今新疆鄯善東南。這裏指樓蘭國王。

【譯文】
五月,在內地正值盛夏。而祁連山的五月還在大雪紛飛,那裏沒有鮮花盛開,隻有徹骨的寒冷。戰士們隻能在笛聲中聽到《折楊柳》的樂曲,卻看不到柳色青青的春景。他們戍守邊疆,十分辛勞。拂曉隨金鼓聲與敵作戰,晚上抱著馬鞍露宿守衛。戰士們來戍守邊塞,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們願意腰挎寶劍,身赴樓蘭絕域,為國立功。

其二
【原文】
天兵①下北荒,胡馬欲南飲②。橫戈從百戰,直為銜恩甚③。握雪海上餐,拂沙隴頭寢④。何當破月氏⑤,然後方高枕⑥。

【注解】
①天兵:指漢朝軍隊。②胡馬欲南飲:匈奴貴族妄圖到南方飲馬。③直:但,隻。銜恩:受恩。甚:很多。④“握雪”兩句:在沙漠上摶雪而食,在田野裏拂沙露宿。握雪,捏雪成團。海,瀚海,大沙漠。隴頭,田野。⑤何當:何日。月氏:漢代西域國名,在今甘肅西部一帶。⑥高枕:即高枕無憂。《漢書·匈奴傳》:“故北狄不服,中國未得高枕安寢也。”

【譯文】
漢朝軍隊意欲攻下北方荒漠,匈奴貴族妄圖到南方飲馬,兩方都期望在戰爭中取得勝利,好奪取更多的土地。漢軍的戰士們在戰場奮力拼殺,隻是因為他們受到朝廷和皇帝的恩典很多。他們在沙漠上摶雪而食,在田野裏拂沙露宿,條件雖然很艱苦,但絕不後退。什麽時候才能消滅掉月氏,到那時他們才能高枕無憂。

其三
【原文】
駿馬如風飆①,鳴鞭出渭橋②。彎弓辭漢月③,插羽破天驕④。陣解星芒盡⑤,營空海霧銷⑥。功成畫麟閣⑦,獨有霍驃姚⑧。

【注解】
①駿馬如風飆:駿馬賓士疾如暴風。飆,暴風。②鳴鞭:揮鞭。因鞭揮動即發出響聲,故稱。渭橋:長安城西面鹹陽東南渭水河上的一座大橋,是古代從長安到西域的要道。③辭漢月:離開中原的意思。④羽:指箭,因箭桿上有羽毛,故稱。天驕:指匈奴。據《漢書·匈奴傳》記載,匈奴首領單于曾自稱:“胡者,天之驕子也。”⑤陣解:指隊伍瓦解。星芒:星的光芒。古代迷信說法:當客星的光芒變成白色時戰爭就要爆發。⑥營空海霧銷:這句指戰爭勝利結束。海霧,喻戰場上煙塵彌漫。⑦麟閣:即麒麟閣。漢高祖時造。據《漢書·蘇武傳》記載:漢宣帝甘露三年,曾畫十一位功臣像于閣上。這裏是用畫像于麒麟閣來表示卓越的功勛和榮譽。⑧霍驃姚:即霍去病。漢武帝時抗擊匈奴的名將,因功封嫖姚校尉。

【譯文】
駿馬賓士疾如暴風,兵士們揮動馬鞭馳出渭水河橋,奔赴西域戰場。他們為征戰離開中原,帶著弓箭去擊破傲慢無禮的胡人。胡人的隊伍瓦解,戰場上煙塵彌漫,漢軍取得了勝利。擊破胡軍後,功臣的畫像將被畫于麒麟閣,以表彰他們卓越的功勛,這樣崇高的赫赫的戰功隻有霍去病能夠擔當得起。

其四
【原文】
塞虜乘秋下①,天兵出漢家。將軍分虎竹②,戰士臥龍沙③。邊月隨弓影,胡霜拂劍花④。玉關殊未入,少婦莫長嗟⑤。

【注解】
①塞虜乘秋下:匈奴乘著秋天兵強馬壯的時候,大舉南侵。塞虜,對匈奴的貶稱。②分虎竹:受命帶兵出征的意思。虎竹,古代發給將帥的兵符,分銅虎符和竹使符兩種,朝廷和領兵將領各執一半,發兵或調動軍隊時對合起來作為憑信。③龍沙:也稱白龍堆。這裏泛指塞外沙漠之地。④“邊月”兩句:月光伴著弓影,霜花拂著劍鋒。描寫戰士夜行軍的情狀。⑤“玉關”兩句:戰士還遠沒有進入玉門關,少婦可不要長嘆呀。殊,遠。

【譯文】
匈奴乘著秋天兵強馬壯的時候,大舉南侵,漢軍派出兵力進行反擊。將軍奉命帶兵出征,戰士們在塞外沙漠之地安扎。戰士們夜晚行軍十分艱苦,月光伴著弓影,霜花拂著劍鋒。戰士還遠沒有進入玉門關,少婦可不要長嘆呀!

其五
【原文】
烽火①動沙漠,連照甘泉②雲。漢皇③按劍起,還召李將軍④。兵氣天上合⑤,鼓聲隴底⑥聞。橫行負⑦勇氣,一戰靜妖氛⑧。

【注解】
①烽火:古代邊境上夜間舉火報警的信號。②甘泉:陝西淳化有甘泉山,秦時在此山造甘泉宮,漢武帝曾加以修理,作為避暑處。《史記·匈奴列傳》:“胡騎入代(郡名)勾註(山名)邊,烽火通于甘泉、長安。”這句指報警的信號傳到京城。③漢皇:指漢武帝。④還:仍舊。⑤兵氣:戰鬥氣氛。合:滿,彌漫的意思。⑥隴底:山坡下。⑦負:憑,靠。⑧靜:平息。妖氛:指侵擾邊疆的匈奴貴族。

【譯文】
邊境上燃起了烽火,沙漠上又興起了戰事。報警的信號迅速傳到了京城。漢武帝十分憤怒,按劍而起,仍舊召見將軍李廣。戰鬥氣氛頓時彌漫中原大地和邊境地區,戰爭十分激烈。擂動的鼓聲在山坡下都能清楚地聽到。橫行倚靠的是勇氣,期望一次戰役就能平息匈奴的侵擾之患。

【賞析】
《塞下曲》,唐代的新樂府辭,其源自漢樂府的《出塞曲》,內容主要描述邊塞的征戍生活。這組詩以漢武帝平定匈奴貴族侵擾的史實,譜寫了一曲熱情洋溢的戰鬥頌歌。詩中描繪了將士們餐雪臥沙、日夜奮戰的動人景象。這一組詩以樂觀高亢的基調和雄渾壯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風貌。

塞下曲二首
唐·王昌齡

其一
【原文】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①。昔日長城戰,成言意氣高。黃沙足②今古,白骨亂蓬蒿。

【注解】
①臨洮:即今甘肅岷縣,因其地臨洮水,故名。秦代蒙恬築長城,西邊的起點即在臨洮。②足:滿的意思。

【譯文】
牽馬飲水渡過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風如劍如刀。沙場廣袤夕陽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見遙遠的臨洮。當年長城曾經一次鏖戰,都說戍邊戰士的意氣高。自古以來這裏黃塵迷漫,遍地白骨凌亂夾著野草。

【賞析】
這首樂府曲以長城為背景,描繪戰爭的悲慘殘酷。詩的前四句寫塞外晚秋時節,平沙日落的荒涼景象;後四句寫長城一帶,歷來是戰場,白骨成丘,景象荒涼。全詩寫得觸目驚心,表達了非戰思想。

其二
【原文】
秋風夜渡河,吹卻雁門①桑。遙見胡地獵,韝馬②宿嚴霜。五道分兵去,孤軍百戰場。功多翻下獄,士卒但心傷。

【注解】
①雁門:雁門關在今山西代縣,為古塞,地勢雄險。②韝(ɡōu)馬:謂裝備坐騎,不卸鞍韉韝。韝,用革製成,射箭的時候用來束衣袖。

【譯文】
秋風在夜晚暗暗吹過邊塞的河流,吹過雁門的桑田,邊地一片蕭瑟。遠遠地能夠看見胡地有人在打獵,雖說還不是秋天,邊塞卻已經十分寒冷,戰士們隻能在嚴霜中風餐露宿。在戰場上,兵士們被分成五道作戰,孤軍奮戰,身經百戰。戰士們雖然英勇,結果功勞多的反而會被下獄,想起這,真是讓戰士們傷心啊。

【賞析】
詩歌主旨含有非戰之意,作者主觀上並沒有言反戰,而這種情緒通過對戰場荒涼凄慘景象的描述流露出來。

節婦①吟②
唐·張籍
【原文】
君知妾③有夫,贈妾雙明珠。感君纏綿④意,系在紅羅襦⑤。妾家高樓連苑⑥起,良人⑦執戟⑧明光⑨裏。知君用心如日月,事⑩夫誓擬同生死。還君明珠雙淚垂,何不相逢未嫁時。

【注解】
①節婦:能守住節操的婦女,特別是對丈夫忠貞的妻子。②吟:一種詩體的名稱。③妾:古代婦女對自己的謙稱。④纏綿:情意深厚。⑤羅:一類絲織品,質薄、手感滑爽而透氣。襦:短衣、短襖。⑥苑:帝王及貴族遊玩和打獵的風景園林。⑦良人:丈夫。⑧戟:一種古代的兵器。⑨明光:明光殿,此指皇宮。明光本為漢代宮殿名,這裏指宮殿。⑩事:服侍、侍奉。擬:打算。

【譯文】
你明知我已經有了丈夫,還偏要送給我一對明珠。我心中感激你情意纏綿,把明珠系在我紅羅短衫。我家的高樓就連著皇家的花園,我丈夫拿著長戟在皇宮裏值班。雖然知道你是真心朗朗無遮掩,我侍奉丈夫發誓要生死共患難。歸還你的雙明珠我兩眼淚漣漣,隻恨沒有在我未嫁之前遇到你。

【賞析】
這是一首具有雙層內涵的唐詩精品。在文字層面上,它描寫了一位忠于丈夫的妻子,經過思想鬥爭後終于拒絕了一位多情男子的追求,守住了婦道;在喻義的層面上,它表達了作者忠于朝廷、不被藩鎮高官拉攏、收買的決心。

征婦怨
唐·張籍
【原文】
九月匈奴殺邊將,漢軍全歿①遼水上。萬裏無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②。婦人依倚③子與夫,同居④貧賤心亦舒。夫死戰場子在腹,妾身雖存如晝燭⑤。

【注解】
①歿(mò):覆沒、被消滅。②招魂葬:民間為死于他鄉的親人舉行的招魂儀式。用死者生前的衣冠代替死者入葬。③依倚:依賴、依靠。④同居: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在一起。⑤晝燭:白天的蠟燭,意為暗淡無光,沒用處。

【譯文】
在秋風蕭瑟的凄寒九月,匈奴兵再次侵擾邊塞,屠殺邊地將領。漢軍傷亡慘重,全部喪生在遼水邊境。由于萬裏之外白骨無人收,所以家家隻能都在城下招魂安葬他們。征婦曾經構想與丈夫、兒子共同生活,即使貧賤卻舒心。如今丈夫死在戰場上,今後誰才是她的依靠?肚子裏的遺孤生下來怎樣哺育?雖然還活著但就像白天的蠟燭那樣暗淡無光,生活毫無希望。

【賞析】
在古典詩詞中,良人從軍、征婦哀怨是一大習見題材。張籍《征婦怨》卻翻出新意,以其摧心嘔血、深至沉痛而卓然不群,享譽後世。此詩雖是小詩,但謀篇布局轉折多變。由群哭場面轉至獨哀鏡頭,以大襯小。又以向往轉至現實,以樂襯哀。大小相形、哀樂相輔、正襯反襯、盤旋作勢。結構之針線綿密、起伏曲折,對哀情的表達起了烘托渲染作用。

青青水中蒲二首
唐·韓愈

其一
【原文】
青青中水蒲①,下有一雙魚。君今上隴②去,我在與誰居?

【注解】
①蒲: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池沼中,高近兩米。根莖長在泥裏,可食。葉長而尖,可編席、製扇,夏天開黃色花。②隴:即隴州,位于今甘肅省東部。

【譯文】
青青的水中蒲草萋萋,魚兒成雙成對,在水中香蒲下自由自在地遊來遊去,您如今要上隴州去,誰跟我在一起呢?

其二
【原文】
青青水中蒲,長在水中居。寄語浮萍草①,相隨我不如。

【注解】
①浮萍草:常見的水面浮生植物。莖細長柔軟而多分枝,匍匐生長,節上生根,葉狀體對稱,倒卵狀橢圓形或近圓形。

【譯文】
蒲草青青,長期生活在水裏,哪及浮萍可以自由自在地隨水漂流,我亦不能如浮萍般相隨君去。

【賞析】
這兩首樂府詩寫于貞元九年(793),是韓愈青年時代的作品。這是具有同一主題的組詩——思婦之歌,是寄給他的妻子盧氏的。兩首詩一脈貫通,相互聯系。隨著行子剛離家門及遠去,思婦的離情別緒也由初蘊到濃重,而後與日俱增,一層深于一層,全詩就在感情高潮中戛然而止,餘韻無窮。本組詩語言上“煉藻繪入平淡”,“篇法祖毛詩,語調則漢魏歌行耳”(朱彝尊),體裁為“代內人答”(陳沆),極為獨特。

堤上行二首
唐·劉禹錫

其一
【原文】
酒旗相望大堤頭,堤下連檣①堤上樓。日暮行人爭渡急,槳聲幽軋②滿中流。

【注解】
①檣:比槳長大的劃船工具,安在船尾或船旁。②幽軋:象聲詞。

【譯文】
堤頭酒旗相望,堤下船隻密集,檣櫓相連,是一個繁華的江邊碼頭。天色已晚,行人急于回家,在渡口爭著擺渡,漿聲蕩漾在江中。

其二
【原文】
江南江北望煙波,入夜行人相應歌。《桃葉》傳情《竹枝》怨①,水流無限月明多。

【注解】
①《桃葉》:樂府歌曲名,屬吳聲歌曲,泛指民間流行的表達愛情的歌;《竹枝》:多表達哀怨之情,是巴山楚水人民愛唱的民歌。

【譯文】
月照寒江,夜色中隔江相望,煙波浩渺,兩岸長堤之上,行人絡繹不絕,歌聲此起彼伏。歌聲或表達愛情,或訴說哀怨;流水和月光無窮無盡,歌聲中情感綿綿。

【賞析】
《堤上行》大約寫于作者任夔州刺史到和州刺史時,即長慶二年到長慶四年。《堤上行》是劉禹錫根據梁簡文帝的《大堤曲》創製的樂府新題。《古今樂錄》曰:“清商西曲《襄陽樂》雲:‘朝發襄陽城,暮至大堤宿。大堤諸女兒,花艷驚郎目。’梁簡文帝由是有《大堤曲》,《堤上行》又因《大堤曲》而作也。”這組詩描繪了江邊居民的生活圖景和碼頭上商船來往不絕的繁榮景象,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唐時期發達的商業經濟和長江兩岸的風土人情。

更衣曲
唐·劉禹錫
【原文】
博山①炯炯吐香霧,紅燭引至更農處。夜如何其夜漫漫,鄰雞未鳴寒雁度。庭前雪壓松桂叢,廊下點點懸紗籠②。滿堂醉客爭笑語,嘈③琵琶青幕中。

【注解】
①博山:即博山爐,又叫博山香薰,漢晉時期常見的焚香器具。爐體呈青銅器中的豆形,上有蓋,蓋高而尖,鏤空,呈山形,山形重疊,其間雕有飛禽走獸,象征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博山而得名。②紗籠:紗質的燈籠。③嘈:即喧鬧,嘈雜。

【譯文】
博山爐飄出陣陣香霧,子夫秉紅燭引武帝至尚衣軒。長夜漫漫,天還未明,寒雁已過。庭前雪花紛紛,松桂冒雪,與廊下的燈籠交相輝映。堂上賓客們還在飲酒作樂,簾幕中樂聲擾擾。

【賞析】
這首樂府以漢平陽公主家歌者衛子夫侍武帝更衣得幸,于元朔元年被立為皇後事為題材而作。《漢武帝故事》曰:“武帝立衛子夫為皇後。初,上行幸平陽公主家,主置酒作樂。子夫為主謳者,善歌,能造曲,每歌挑上。上意動,起更衣,子夫因侍得幸。頭解,上見其美發悅之。主遂納子夫于宮。”

上陽①白發人②
唐·白居易
【原文】
上陽人,紅顏暗老白發新。綠衣監使③守宮門,一閉上陽多少春。玄宗末歲初選入,入時十六今六十。同時採擇百餘人,零落年深殘此身。憶昔吞悲別親族,扶入車中不教哭。皆雲入內便承恩,臉似芙蓉胸似玉。未容君王得見面,已被楊妃④遙側目⑤。妒令潛配上陽宮,一生遂向空房宿。秋夜長,夜長無寐天不明。耿耿⑥殘燈背壁影,蕭蕭暗雨打窗聲。春日遲,日遲獨坐天難暮。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鶯歸燕去長悄然,春往秋來不記年。唯向深宮望明月,東西四五百回圓。今日宮中年最老,大家遙賜尚書號。小頭鞋履窄衣裳,青黛點眉眉細長。外人不見見應笑,天寶末年時世妝。上陽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君不見昔時呂向《美人賦》⑦,又不見今日《上陽白發歌》。

【注解】
①上陽:唐宮名,在洛陽皇宮內苑的東面。②白發人:指年老宮女。③綠衣監使:太監。唐製中太監著深綠或淡綠衣。④楊妃:楊貴妃。⑤遙側目:遠遠地用斜眼看,表忌妒。⑥耿耿:微微的光明。⑦《美人賦》:天寶時人呂向,同情被幽禁的宮女,向皇帝進獻《美人賦》來勸諫此事。

【譯文】
上陽宮人啊,上陽宮人,當年的花容月貌已經暗暗消失;如今已是垂暮之年,白發如銀。綠衣的宮監把守著宮門;從被幽閉在這上陽宮裏,不知已經過了多少春。說起來,還是玄宗末年被選進皇宮,進宮的時候剛十六,現在已是六十的老人。一起被選的本來有一百多個,可是,日久年深,凋零凈盡,如今剩下的隻有老身一人。想當初,吞聲忍淚,痛別親人,被扶白居易進車子裏不準哭泣。都說進了皇宮便會承受恩寵,因為自己是那樣的如花似玉。哪曉得進入皇宮,還沒容見到君王一面,就被貴妃娘娘遠遠地冷眼相看。我遭到嫉妒,被偷偷地送進上陽宮,落得一輩子獨守空房。秋夜是那樣漫長,夜長無覺,天又不肯亮。一盞殘燈,光線昏昏沉沉,照著人的背影,投映在牆壁上;隻聽到夜雨蕭蕭,敲打著門窗。春日的白天是那樣慢,那樣慢啊,獨自坐著看天,天又黑得那樣晚。宮裏的黃鶯兒百囀千啼,本該讓人感到欣喜,我卻滿懷愁緒,厭煩去聽。梁上的燕子成雙成對,同飛同棲,是多麽地讓人羨慕;但我老了,再也引不起絲毫的嫉妒。黃鶯兒歸去了,小燕子飛走了,宮中長年冷清寂寥。就這樣送走春天,又迎來秋天,已經記不得有多少年。隻知對著深宮,望著天上月,看它東邊出來,西邊落下;我已經見過四五百回月缺月圓。現如今,在這上陽宮中,就數我最老。皇帝聽說後,遠遠地賜了個“女尚書”的稱號。我穿的還是小頭鞋子、窄窄的衣裳;還是用那青黛畫眉,畫得又細又長。外邊的人們沒有看見,看見了一定要笑話,因為這種妝扮,還是天寶末年的時髦樣子。上陽宮裏的人哪,苦可以說是最多;少小的時候苦,老大的時候也苦。一生孤苦,除了無可奈何,又能怎樣?你沒有看到從前呂向的《美人賦》?又不見今日的《上陽宮人白發歌》?

【賞析】
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繼承並發展了《詩經》以來的現實主義傳統,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創作了《新樂府》五十首。《上陽白發人》是其中的第七首,寫洛陽上陽宮的一個老宮女的痛苦生活。嬪妃製度是封建社會的一大罪惡。封建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淫欲,強選民女,幽閉深宮,剝奪並葬送了她們的青春和幸福。這首詩,詩人通過對上陽女子一生遭遇的敘述,揭露了封建帝王荒淫無恥,摧殘無辜女性的罪惡行徑。宮女絕望的呼聲,凄涼悱惻,怨可通天。憤怒的控訴,字字都是血淚凝成,令人不忍多聞。

杜陵叟
唐·白居易
【原文】
杜陵①叟,杜陵居,歲種薄田一頃②餘。三月無雨旱風起,麥苗不秀③多黃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幹。長吏④明知不申破⑤,急斂暴征求考課⑥。典桑賣地納官租,明年衣食將如何!剝我身上帛,奪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⑦。不知何人⑧奏皇帝,帝心惻隱⑨知人弊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昨日裏胥方到門,手持敕牒榜鄉村。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

【注解】
①杜陵:秦為杜縣,漢宣帝在此築陵,改名杜陵。在今西安東南。②頃:一百畝。③秀:谷類抽穗開花。④長吏:縣級官吏中的尊者,也泛指地方長官。⑤申破:上報說明。⑥考課:考察官吏的政績。此處是說長官力求完成征收賦稅的任務,作為考核的資本。⑦“虐人”兩句:貪官污吏就是凶殘的豺狼,不一定有鉤一樣尖銳的爪子、鋸一樣鋒利牙齒的野獸才算豺狼。⑧不知何人:元和四年,作者曾有奏章呈請朝廷減免租稅,故此處“不知何人”雲實指作者本人。⑨惻隱:憐憫,同情。⑩知人弊:知道百姓困頓的情況。弊,勞瘁困乏。白麻紙:唐代中書省所用公文紙分黃白二種。重要的詔書如任命將相、豁免、征討等用白麻紙,一般的詔令則使用黃麻紙。德音:指皇帝頒布的減免賦稅的訊息。京畿:國都所在地及其行政官署所直接管轄的地區。放:免除。裏胥:即裏正,古時的鄉村小吏。唐代一百戶為裏,設裏正一人。敕牒:指免稅的公文、告示。榜:張貼,動詞。蠲(juān):免除。

【譯文】
杜陵老頭居住在杜陵,每年種了貧瘠的田地一頃多。三月份沒有雨刮著旱風,麥苗不開花多枯黃死。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沒熟都已經幹枯。官吏明明知道但不報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稅以求通過考核得獎賞。典當桑園、出賣田地來繳納官府規定的租稅,明年的衣食將怎麽辦?剝去我們身上的衣服,奪掉我們口中的糧食。虐害人傷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鉤、牙齒象鋸一樣地吃人肉!不知什麽人報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憐憫、了解人民的困苦。白麻紙上書寫著施恩布德的詔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稅。昨天裏正才到門口來,手裏拿著公文張貼在鄉村中。十家繳納的租稅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們君王免除租稅的恩惠。

【賞析】
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江南廣大地區和長安周圍,遭受嚴重旱災。這時白居易新任左拾遺,上疏陳述民間疾苦,請求“減免租稅”、“以實惠及人”。唐憲宗總算批準了白居易的奏請,還下了罪己詔;但實際上不過是搞了個籠絡人心的騙局。為此,白居易寫了《輕肥》和這首《杜陵叟》。
這首詩體現了作者視民如子的情懷,揭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與腐敗。作者在《輕肥》詩中曾一針見血地控訴:“是歲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這首《杜陵叟》中,他更寫道:“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鉤爪鋸牙食人肉”白居易在義憤填膺地寫下上述的控訴時,並沒有意識到,他實際上已經觸及了封建社會那人吃人的凶殘野蠻的社會本質。事實上,每當災荒嚴重之際,由皇帝下詔蠲免租稅,而地方官照樣加緊盤剝勒索,不過是封建社會經常上演的雙簧戲而已。宋代詩人範成大就有一首《後催租行》中提道“黃紙放盡白紙催,賣衣得錢都納卻”,說的也是一回事,在宋代,皇帝的詔書用黃紙寫,而地方官的公文用白紙寫,在封建社會中,能夠對這種免的白免、催的照催的吃人雙簧戲進行最早、最有力的批判的,正是唐代新樂府運動的旗手——白居易。

農臣怨
唐·元結
【原文】
農臣何所怨,乃欲幹人主①。不識天地心,徒然怨風雨。將論草木患,欲說昆蟲苦②。巡回宮闕傍,其意無由③吐。一朝哭都市,淚盡歸田畝。謠頌若採之,此言當可取。

【注解】
①人主:古時專指一國之主,即帝王。②草木患、昆蟲苦:即庄稼歉收、昆蟲為害的情景。③無由:指沒有門徑和機會。

【譯文】
農民因災難頻繁生活艱苦要向君主申訴,他們不知上天意志,徒然埋怨風不調雨不順。田裏庄稼歉收,蟲害又很嚴重。當朝言路閉塞無處申述,隻好來到京城,徘徊在宮闕門外,也無法見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整天在都城裏痛哭,淚水都哭幹了才回到鄉裏。但願我的這首詩能被朝廷採詩之官收集去,當有助于皇帝了解民情,糾正時政之弊端。

【賞析】
此詩是作者《系樂府》十二首之九,《系樂府》十二首寫于天寶十載,是盛唐時較早的新樂府詩。此詩托古諷今,揭露朝廷失政,農民積怨,奔走呼號。這首詩雖是詠嘆前朝,但借古諷今,對時政弊端的揭露還是相當深刻的。

田家行
唐·王建
【原文】
男聲欣欣女顏悅①,人家不怨言語別。五月雖熱麥風清,檐頭索索繰車鳴②。野蠶作繭人不取,葉問撲撲秋蛾生。麥收上場絹在軸③,的知輸得官家足。不願入口復上身,且免向城賣黃犢④。田家衣食無厚薄,不見縣門身即樂。

【注解】
①男聲欣欣女顏悅:此句運用了互文手法,不可解為隻有男子才歡欣地喊叫,隻有女子臉上才露出了笑容。其實無論男女,他們的聲音,他們的容顏,都顯露出喜樂自得的樣子。②檐頭:原指屋檐的邊沿,此處應指屋檐下。繰車:即“繅車”,繅絲用的器具。③軸:此處指織絹的機軸。④黃犢:指小牛。

【譯文】
鄉間農家歡欣鼓舞,喜樂自得,平日的愁怨一洗而空,連話語的音調也與平常不同。炎炎夏日,麥浪滾滾,夏糧豐收了。夏繭也豐收了,檐頭繰車索索作響,野蠶作繭無人收取,隻得自生自滅。一派豐收之景,但麥打成糧,蠶繭織成絹絲,鄉民卻無法自己享受這些勞動成果,而不得不把糧、絹的大部分送給官家繳納賦稅。在這豐收的年景裏,他們並不指望打下的糧食自己吃,織好的絹自己穿,隻指望能免除到城裏賣黃犢,以繳納官府的橫斂就行了。鄉民們說自家並不計較是否吃得好穿得好,認為隻要不進縣衙門吃官司那就是最大的幸福了。

【賞析】
此詩以“樂”來寫農家之苦,立意精巧,諷刺深刻。仲夏時節,農民麥、繭喜獲豐收,卻被官府洗劫一空,無法享受自己的勞動果實,隻能過著“衣食無厚薄”的悲慘生活。這首詩所反映的事實,應是中唐時期整個農民生活的縮影,相當具有典型性。
在表現方法上,古樂府多敘事,《田家行》則選取農家生活的兩個斷面,一是麥、繭豐收,一是糧、絹大部分送官,把這兩個斷面加以對比。這對揭示農家苦這一主題,無疑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詩純用賦體直陳其事,語言質樸無華,通俗流暢、凝練精警,于平易中見深刻。

織婦詞
唐·元稹
【原文】
織婦何太忙,蠶經三臥行欲老①。蠶神女聖②早成絲,今年絲稅③抽征早。早征非是官人惡,去歲官家事戎索④。征人戰苦束刀瘡,主將勛高換羅幕⑤。繅絲織帛猶努力,變緝撩機苦難織。東家頭白雙女兒,為解挑紋嫁不得。檐前裊裊⑥遊絲上,上有蜘蛛巧來往。羨他蟲豸解緣天,能向虛空織羅網。

【注解】
①蠶經三臥行欲老:蠶有眠性,文中的蠶種三臥之後進入四眠,四眠後即上簇結繭。古織婦往往亦為蠶婦,所以要提前做準備。②蠶神女聖:古代傳說黃帝妃嫘祖是第一個發明養蠶抽絲的人,民間奉之為蠶神,詩中稱她為“蠶神女聖”。③絲稅:唐代紡織業極為發達,荊、揚、宣、益等州均設定專門機構,監造織作,征收捐稅。④戎索:本義為戎法,此處引申為戰事。⑤羅幕:即絲羅帳幕。⑥裊裊:搖曳、飄動的樣子。

【譯文】
織婦為什麽忙呢,原來蠶種三臥之後就要老了。織婦們誠心禱告蠶神保佑蠶兒早點出絲,因為今年官家要提前抽征絲稅。今年提前征稅並不是因為官員橫征暴斂,而是去年發動了戰爭。打仗艱苦,絲織品可供傷兵包扎傷口,也可製成絲羅帳幕賞給軍功赫赫的將軍。一般的繰絲織作本來已夠費力的了,織有花紋的綾羅更是難上加難。撥動織機、變動絲縷,在織品上挑出花紋極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藝水準。培養挑紋能手實為不易,竟有巧女因手藝出眾為娘家羈留而貽誤青春。在檐前飄動的絲網上,蜘蛛來回爬動。羨慕這小蟲兒純出天性,可以自由編製羅網啊!

【賞析】
此詩作于元和十二年(817),為《樂府古題》十九首之一。雖然屬于“古題”,卻合乎白居易對新樂府的要求。即“首句標其目”,開宗明義;“其辭質而徑”,見者易諭;“其事核而實”,採者傳信;“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此詩以荊州首府江陵為背景,描寫織婦被剝削被奴役的痛苦。全篇僅一百一十字,卻由于層次豐富,語言簡練,顯得義蘊深厚,十分耐讀。

青樓曲二首
唐·王昌齡

其一
【原文】
白馬金鞍從武皇,旌旗十萬宿長楊①。樓頭小婦鳴箏坐,遙見飛塵入建章②。

【注解】
①長楊:西漢皇家射獵、校武的大院子。②建章:建章宮是漢武帝建造的,在西漢都城長安的近郊。

【譯文】
白馬金鞍上的將軍,正率領著千軍萬馬,在長安大道上前進,漸走漸遠,隻見馬後揚起的一線飛塵。長安大道旁邊的一角青樓,樓上的少婦正在彈箏,優美的箏聲雖未中斷,她的目光卻情不自禁地追隨著那馬上將軍和他身後的隊伍,直到飛塵滾滾,人影全無。

其二
【原文】
馳道楊花滿御溝,紅妝縵綰上青樓。金章紫綬①千餘騎,夫婿朝回初拜侯。

【註視】
①金章紫綬:原指紫色印綬和金印,古丞相所用。後用以代指高官顯爵。

【譯文】
將軍和他的部隊回來時,把滿路楊花都吹散到御溝裏去了。少婦盛裝上樓,等待迎接保家衛國的夫婿。他正立功回來,封侯拜爵,連他部隊裏許多騎將都受到封賞。

【賞析】
盛唐詩人慣以漢武帝比唐玄宗,此詩也如此。詩人是借用漢武帝時期的歷史畫卷反映盛唐時期的現實面貌。這幅描寫大軍凱旋的歷史畫卷,讓人聯想到唐代前期國容威赫,實力強大。唐代前期,接受了西晉以來以及南北朝長期分裂的痛苦教訓,整軍經武,保持了國家的統一與強盛。“聘得良人,為國願長征”(敦煌曲子詞)在這盛極一時的封建帝國裏,成為當時的社會風尚。
在這兩首詩中,一種為國立功的光榮感,很自然地從一個征人家屬的神態中流露出來,反映出盛唐社會生活的一個側面。

田家詞
唐·元稹
【原文】
牛靿吒吒,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①。種得官倉珠顆谷,六十年來兵簇簇②,日月食糧車轆轆③。一日官軍收海服,驅牛駕車食牛肉,歸來攸得牛兩角。重鑄鋤犁作斤④,姑舂婦擔去輪官,輸官不足歸賣屋。願官早勝仇早覆⑤,農死有兒牛有犢,不遣官軍糧不足。

【注解】
①吒吒:農民的叱牛聲。確確:土塊堅硬的樣子。趵趵:牛蹄聲。②簇簇:叢集的樣子,此處以兵器的叢集象征戰事的頻繁。③轆轆:車輪聲。象征著農民軍輸的繁重和急迫。④斤:泛指農具。斤,斧子一類的工具。,鋤一類的農具。⑤覆:覆滅,滅亡。

【譯文】
天久不雨,土地堅硬,牛拉著沉重的犁耙,喘著粗氣一步一步地爬行著。牛蹄碰擊著堅硬的土塊,發出“趵趵”的聲音。駕牛的農民還嫌牛走得太慢,不斷地揮動著鞭子,發出“吒吒”的聲音,驅使著,吆喝著。然而農民終年勞累,用血和汗水換來的珍珠般的果實,卻盡進了官倉,自己一無所得。因為六十年來,戰爭不斷,年年月月、日日餐餐,官兵們吃的糧食全由農民供給,並由農民駕駛的大車不停地運往前線。自從官軍征伐藩鎮的戰爭開始以來,朝廷就把農民連人帶牛和車以及農具一並征用了。農民驅牛駕車千裏迢迢地把糧食運到前線後,結果連牛也被官兵宰殺吃掉了,農民隻收得兩隻牛角而返。但是戰爭還在沒完沒了地打下去,新的軍輸又在等待著他們。農民隻得重鑄犁鋤,重做斤,重新開始一年的辛勤耕作,收獲之後,運到官倉,終年辛勤勞動所獲還交不夠,甚至回來連房屋也被迫賣掉買糧納稅。但願官軍早日勝利,以報藩鎮叛亂的仇恨,我們不要緊,累死了還有下一代,牛被殺了還有小牛犢,不會讓官軍的軍糧缺少的。

【賞析】
元和十二年(817),元稹得劉猛、李餘古題樂府詩數十首,讀後感動萬分,于是和作了十九首,把他在江陵、通州的所見所聞一一寫進這組古題樂府詩裏。《田家詞》就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詩生動形象地表達了他“息兵革”的政治主張。此詩在藝術上很有特色。它自始至終幾乎完全用農民自述的口吻、用白描的手法敘事,在貌似平和順從的話語裏,表現了農民痛苦的心聲,蘊涵著農民的血淚控訴,因而具有更大的真實性和感人肺腑的力量。再加上短句的安排,疊字的選用,急促重濁的入聲字的韻腳,不僅加強了詩的形象性和音樂性,聲情和文情更加契合,深化主題,強化了感情,渲染了氣氛,而且使這首古題樂府的特色更加鮮明。這正是元稹“頗近謳謠”的代表作。

紅線毯
唐·白居易
【原文】
紅線毯,擇繭繅絲①清水煮,揀絲練②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藍③,織作披香殿④上毯。披香殿廣十丈餘,紅線織成可殿鋪。彩絲茸茸香拂拂,線軟花虛不勝物。美人路上歌舞來,羅襪綉鞋隨步沒。太原毯澀毳⑤縷硬,蜀都褥薄錦花冷。不如此毯溫且柔,年年十月來宣州。宣城太守加樣織⑥,自謂為臣能竭力。百夫同擔進宮中,線厚絲多卷不得。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⑦。

【注解】
①繅絲:將蠶繭抽出蠶絲的工藝概稱繅絲。古時的繅絲方法,是將蠶繭浸在熱盆湯中,用手抽絲,卷繞于絲筐上。②練:亦作“湅”。把絲麻或布帛煮得柔軟潔白。《周禮·天宮·染人》:“凡染,春暴練。”③紅于藍:指染成的絲線,比紅藍花還紅。藍,指紅藍花,箭鏃鋸齒形藍色葉,夏開紅黃花,可製胭脂和紅色顏料。④披香殿:漢朝殿名,漢成帝皇後趙飛燕曾在此歌舞,這裏泛指宮廷裏歌舞的處所。⑤毳(cuì):指鳥獸的細毛。⑥加樣織:用新花樣加工精織。⑦地衣:即地毯。

【譯文】
紅線毯,是南方女子經過採桑養蠶、擇繭繅絲、揀絲練線、紅藍花染製等重重工序,日夜勤織而織就的。這費盡了心血和汗水的作品卻被鋪在宮殿地上當做地毯,松軟的質地、幽幽的芳香、美麗的圖案無人愛惜欣賞,美人們在上面任意踩踏歌舞,隨便踏踐。太原出產的毛毯硬澀,四川織的錦花褥又太薄,都不如這種絲毯柔軟暖和,于是宣州歲歲上貢線毯。宣州太守為表對上位者的盡心竭力,令織工翻新花樣、精織勤獻。線毯線厚絲多不好卷送,費就千百勞力擔抬入貢。得享高官厚祿的宣州太守怎會想到,織就一丈毯,需費千兩絲,多麽勞民傷財,不要再奪走人民賴以織衣保暖的絲去織就地毯,地不知冷暖,勞苦人民卻靠這生存啊。

【賞析】
《紅線毯》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創作的《新樂府》詩中的一首。這首詩通過宣州進貢紅線毯的事,對宣州太守一類官員討好皇帝的行為加以諷刺,又著重暴露最高統治者為了自己荒淫享樂,毫不顧惜織工的辛勤勞動而任意浪費人力物力的罪惡。從結尾兩句,可以清楚看出浪費那麽多的絲和勞力去織地毯,勢必導致許多人穿不上衣服。作者在詩中對這種現象進行直接譴責,感情強烈。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