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古文典籍 孔子家語

辯政第十四

【原文】
子貢問于孔子曰:“昔者齊君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節財。魯君問政于夫子,子曰政在諭臣①。葉公問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悅近而來遠。三者之問一也,而夫子應之不同,然政在異端②乎?”
孔子曰:“各因其事也。齊君為國,奢乎台榭③,淫于苑囿④,五官伎樂⑤,不解于時,一旦而賜人以千乘⑥之家者三,故曰政在節財。魯君有臣三人⑦,內比周以愚其君⑧,外距⑨諸侯之賓,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諭臣。夫荊⑩之地廣而都狹,民有離心,莫安其居,故曰政在悅近而來遠。此三者所以為政殊矣。《詩》雲:‘喪亂蔑資,曾不惠我師。’此傷奢侈不節以為亂者也。又曰:‘匪其止共,惟王之邛。’此傷奸臣蔽主以為亂也。又曰:‘亂離瘼矣,奚其適歸?’此傷離散以為亂者也。察此三者,政之所欲,豈同乎哉!”

【注解】
①諭臣:了解大臣。諭:知道,了解。一說“諭”當作“論”,意為選擇。
②異端:不同方面。
③台榭:樓台水榭。
④苑囿(yòu):宮室園林。
⑤五官伎樂:指聲色享樂。五官:指眼、耳、鼻、舌、身五種感官。伎:歌女。
⑥千乘:《韓非子·難三》作:“三百乘”,《尚書大傳》作“百乘”,“千乘”恐誤。
⑦有臣三人:指孟孫、叔孫、季孫三家。
⑧比周:勾結。愚:愚弄。
⑨距:同“拒”,拒絕。
⑩荊:即楚國。
《詩》:此指《詩經·大雅·板》。
喪亂蔑資:國家混亂,國庫空虛。舊註:“蔑,無也。資,財也。”
曾不惠我師:曾:副詞,可譯為竟然。師:眾。舊註:“師,眾也。夫為亡亂之政,重賦厚斂,民無資財,曾莫肯愛我眾。”

【譯文】
子貢問孔子說:“從前齊國國君向您詢問如何治理國家,您說治理國家在于節省財力。魯國國君向您詢問如何治理國家,您說在于了解大臣。葉公向您詢問如何治理國家,您說治理國家在于使近處的人高興,使遠處的人前來依附。三個人的問題是一樣的,而您的回答卻不同,然而治國有不同的方法嗎?”
孔子說:“按照各國不同的情況來治理。齊國君主治理國家,建造很多樓台水榭,修築很多園林宮殿,聲色享樂,無時無刻,有時一天就賞賜三個家族各一千輛戰車,所以說為政在于節財。魯國國君有三個大臣,在朝廷內相互勾結愚弄國君,在朝廷外排斥諸侯國的賓客,遮蓋他們明察的目光,所以說為政在于了解大臣。楚國國土廣闊而都城狹小,民眾想離開那裏,不安心在此居住,所以說為政在于讓近處的人高興,讓遠方的人來依附。這三個國家的情況不同,所以施政方針也不同。《詩經》上說:‘國家混亂國庫空,從不救濟我百姓。’這是哀嘆奢侈浪費不節約資財而導致國家動亂啊。又說:‘臣子不忠于職守,使國君擔憂。’這是哀嘆奸臣蒙蔽國君而導致國家動亂啊。又說:‘兵荒馬亂心憂苦,何處才是我歸宿。’這是哀嘆民眾四處離散而導致國家動亂啊。考察這三種情況,根據政治的需要,方法難道能相同嗎?”

【原文】
孔子曰:“忠臣之諫君,有五義①焉:一曰譎諫②,二曰戇諫③,三曰降諫④,四曰直諫,五曰風諫⑤。唯度主而行之,吾從其風諫乎。”

【注解】
①五義:五種方法。
②譎諫:直接指出問題而委婉地規勸。舊註:“正其事以譎諫其君。”
③戇諫:剛直地規勸。舊註:“戇諫,無文飾也。”
④降諫:低聲下氣地規勸。舊註:“卑降其體所以諫也。”
⑤風諫:《說苑·正諫》作“諷諫”,意為以婉言隱語規勸。舊註:“風諫,依違遠罪避害者也。”

【譯文】
孔子說:“忠臣規勸君主,有五種方法:一是委婉而鄭重地規勸,二是剛直地規勸,三是低聲下氣地規勸,四是直截痛快地規勸,五是用婉言隱語來規勸。這些方法需要揣度君主的心意來採用,我願意採用婉言隱語的方法來規勸啊。”

【原文】
孔子謂宓子賤①曰:“子治單父②,眾悅。子何施而得之也?子語丘所以為之者。”
對曰:“不齊之治也,父恤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③。”
孔子曰:“善!小節也,小民附矣,猶未足也。”
曰:“不齊所父事者三人,所兄事者五人,所友事者十一人。”
孔子曰:“父事三人,可以教孝矣;兄事五人,可以教悌矣;友事十一人,可以舉善矣。中節也,中人附矣,猶未足也。”
曰:“此地民有賢于不齊者五人,不齊事之而稟度④焉,皆教不齊之道。”
孔子嘆曰:“其大者乃于此乎有矣。昔堯舜聽天下,務求賢以自輔。夫賢者,百福之宗也,神明⑤之主也,惜乎不齊之以所治者小也。”

【注解】
①宓子賤:春秋時魯國人。名不齊,字子賤,孔子弟子。
②單父:地名。魯國都邑,故址在今山東省單縣南。
③“父恤其子”三句:《說苑·政理》作“父其父,子其子,恤諸孤而哀喪紀”,意為像對待自己的父親那樣對待百姓的父親,像對待自己的兒子那樣對待百姓的兒子,救濟所有的孤兒辦好喪事。據此,“其子恤諸孤”之“其”字當衍。
④稟度:受教。
⑤神明:明智如神。

【譯文】
孔子對宓子賤說:“你治理單父這個地方,民眾很高興。你採用什麽方法而做到的呢?你告訴我都採用了什麽辦法。”
宓子賤回答說:“我治理的辦法是,像父親那樣體恤百姓的兒子,像顧惜自己兒子那樣照顧孤兒,而且以哀痛的心情辦好喪事。”
孔子說:“好!這隻是小節,小民就依附了,恐怕還不隻這些吧。”
宓子賤說:“我像對待父親那樣事奉的有三個人,像兄長那樣事奉的有五個人,像朋友那樣交往的有十一個人。”
孔子說:“像父親那樣事奉這三個人,可以教民眾孝道;像兄長那樣事奉五個人,可以教民眾敬愛兄長;像朋友那樣交往十一個人,可以提倡友善。這隻是中等的禮節,中等的人就會依附了,恐怕還不隻這些吧。”
宓子賤說:“在單父這個地方,比我賢能的有五個人,我都尊敬地和他們交往並向他們請教,他們都教我治理之道。”
孔子感嘆地說:“治理好單父的大道理就在這裏了。從前堯舜治理天下,一定要訪求賢人來輔助自己。那些賢人,是百福的來源,是神明的主宰啊。可惜你治理的地方太小了。”

【評析】
“子貢問”章可以看出孔子回答問題“各因其事”,具有針對性,很靈活。“五諫章”,孔子贊揚諷諫。“孔子謂宓子賤”章,講求賢的重要。

返回頂部